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4月联考试题
.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离不开考古学的大发展。
凝心聚力谋复兴,考古发展正当时。广大考古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既要着眼当下,又要谋划长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维系民族精神。
(摘编自《央视快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无论是全国处于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宋、辽、夏、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大,共同的历史基因逐步增强。各王朝出于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各王朝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对中华文明有新的发展和弘扬,加强了民族间的大交流、大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
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会盟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断绝""立碑以更续新好"的誓愿。西夏故地还出土了一部西夏文与汉文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它是当时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辞书,为两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桥梁。此书是中国最早的双语双解词典,反映出古代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加强密切联系的热忱和有效举措。
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
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强支撑。
(摘编自史金波《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
材料三∶
文物古老悠久,考古学却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对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怎样才能使年轻学子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符合时代要求的考古人才?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正直诚实做人,恪守学术规范。考古专业学子能否提高自身品德和修养,关系到其能否立足于社会,为中国考古事业奉献个人价值。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这种风骨又与务实严谨的学术品格息息相关。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学术也不允许有丝毫敷衍。恪守学术规范,不仅是学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更是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为营建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多做努力。
坚持质疑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重视勤奋学习、强调标准答案,而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常常被忽视。在考古领域,要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改变一些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消极的评价机制,大力营造自由探索、锐意创新的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
夯实考古学专业基础,加强跨学科研究能力。重大考古发现无一不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培养具备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甚至科技知识的通识人才是必然趋势。例如,根据碳十四测年,按照动植物考古要求进行科学取样,结合人体骨骼学判断死者性别、年龄乃至骨骼变异或创伤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种信息。这说明,今天的高校正在不断推动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考古人才拓宽平台,为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探索路径。
(摘编自杨楠《把握时代要求,培养考古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B.考古学的大发展,在让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C.无论是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D.至今,周边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所作所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与务实严谨的学术品格息息相关。
B.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学术也不允许有丝毫敷衍。恪守学术规范,不仅是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营建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
C.只有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消极的评价机制,营造自由探索、锐意创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意识,才可能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D.培养具备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甚至科技知识的通识人才是大势所趋,这是基于重大考古发现都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需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现成果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五项新成果,成为近年来考古工作历史性成就的最新例证。
B.近代在新疆发现了很多于阗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阗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于阗与敦煌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搜集、整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从海外追回,逐步揭开了西夏神秘的面纱。
D.在田野考古一线工作的考古专业学生能借助物理探测技术展开遗址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考古资料。
4.杨楠总结考古事业经验,创作了《把握时代要求,培养考古人才》一文,结构严谨,请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4分)
5.年春晚,去年回归的第一百件文物———石窟佛首震撼亮相。中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请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呈现的重要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成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落崖惊风"是作者告诉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感受。
B.文章引用"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是为了表现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不愿意做官,追求自由。
C.文章引用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直钩钓鱼,其意在钓文王的故事,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他的不屑一顾。
D.文章从作者阅读庄子的感受开始,到对庄子才智的评价结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空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多采用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强烈表达了庄子的卓绝才华和永恒魅力。
B.文章引用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强调庄子哲学内外两面的特点,体现了庄子的"哲学困境"。
C."曳尾于涂中"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子宁处恶劣环境,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特点。
D.作者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庄子的推崇。语言风格委婉含蓄,深沉典雅,朴素无华。
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品读文中划线句子。(4分)
(1)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赏析句子)(2分)
(2)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理解句意)(2分)
9.面对无路可走的人生困境,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投江,陶渊明归隐,项羽放手一搏……人生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面临许多困境,文本中庄子的选择给我们怎样的启发?(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十有四年冬,秦饥,使乞栾于晋。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弗听。后秦伯伐晋。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车右,庆郑吉,弗使。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壬戌,战于韩原,晋戎马还泞而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秦获晋侯以归。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是岁,晋又饥,秦伯又气之粟。
—节选自《左传·僖公》有删改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俟,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其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十五年,晋兴兵攻秦。缪公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缪公虏晋君以归,令于国,齐宿①,将以晋君祠上帝。周天子闻之,曰"晋我同姓",为请晋君。夷吾姊为缪公夫人,夫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缪公遂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十一月,归晋君夷吾。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
①齐宿∶斋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B.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C.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D.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
有实力才能平等对话,无实力只能备受压迫。前一个辛丑年,中华民族丧权辱国;这一个辛丑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这平等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努力、砥砺前行的结果。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更要坚守初心、时刻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观点2分,分析2分)
四、写作(60分)
23.参考年高考评分标准。作文立意分析
"太会起名了""充满诗意""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而航天等大国重器代表中国科技,用古代传说典籍给最尖端的科技命名,这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是人文和科技的结合,是中华智慧古今的交汇。
僖公十四年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己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这就是那样的。"晋惠公不听。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庆郑回答说∶"君王让他们深入的,能够怎么办?"晋惠公说∶"答话放肆无礼!"占卜车右的人选,庆郑得吉卦,但是晋惠公不任用他。用来驾车的小驷马是从郑国来的。庆郑说∶"古代发生战争,一定要用本国的马驾车。出生在自己的水土上,知道主人的心意;安于受主人的调教,熟悉这里的道路;随你放在哪里,没有不如意的。现在用外国出产的马来驾车,从事战斗,等到一害怕而失去正常状态,就会不听指挥了。进也不能,退也不是,旋转也不能,君王必然要后悔。"晋惠公不听。壬戌日,秦晋两军在韩原作战,晋惠公的小驷马陷在烂泥中盘旋不出。晋惠公向庆郑呼喊求救。庆郑说∶"不听劝谏,违抗占卜,本来就是自取失败,为什么又要逃走呢?"于是就离开了。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十一月,晋惠公回国。丁丑日,杀了庆郑,然后进入国都。这一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穆公又赠送给他们粟米。
——节选自《左传·僖公》
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丕豹劝说缪公不要给,趁着晋国饥荒去攻打它。缪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荒歉与丰收是交替出现的事,不能不给。"又问百里侯,百里侯说∶"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么罪?"缪公采纳百里侯、公孙支的意见,最后还是给晋国粮食了。水路用船,陆路用车给晋国运去粮食,从雍都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十五年(前)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缪公亲自前往迎击。九月壬戌日,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交战。缪公与部下纵马驱车追赶,反而被晋军包围了。晋军攻击缪公,缪公受了伤。在这时,曾在岐山下偷吃缪公良马的三百人驰马冲入晋军,解除晋军包围,最终不仅使缪公得以脱险,反而还活捉了晋君。当初,缪公丢失了一匹良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一块儿把它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想要加以法办。缪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人。""于是就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都要求跟着去。在作战时。他们发现缪公被敌包,围。都高举兵器,争先,死战,以报答吃马肉被赦免,的恩德。缪公俘虏了晋君回到秦国,并向全国发布命令,命人人斋戒独宿,将用晋君祭祀上天。周天子听说此事,说"晋君是我的同姓",替晋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缪公的夫人,她听到这件事,就穿上丧服,光着脚,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实在有辱干君上。"缀公于是跟晋君订立盟约,答应让他回国,并给他换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以诸侯之礼相待。十一月,送晋君夷吾回国。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
语文
.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超然客整理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
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已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超然客整理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余秋雨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治理的关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将束缚人的发展。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
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超然客校对
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心性。
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面远远不如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激的心灵。
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
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激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居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超然客校对
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