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7月3日在艺博院开幕的“百年风华时代画卷——广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经典、佳作云集,以艺术的方式将党史故事娓娓道来。
当中,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西岛女民兵》是“最年轻”的展品之一。这件铜像由他于今年历时半年创作而成,取材自闻名全国的“西岛女民兵”故事。就是这件新作,不仅在艺博院展出,也陈列在海南三亚市西岛女子民兵连展览馆中,还入选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
为什么这个题材的作品,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西岛女民兵的故事当年可是家喻户晓。20世纪7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海霞》,人物原型就是西岛上的女民兵。而电影中女一号海霞的童年扮演者,就是后来著名的春晚常客——蔡明。
年8月1日,海南军区授权广东省崖县武装部在西岛组建一个女民兵炮班,作为守岛驻军的辅助防御力量。按照一门炮所需要的配置设计,将八位女兵编为一个班,陈洪柳担任炮长(即班长),陈香兰担任瞄准手,苏兰新担任一炮手,负责拉开炮膛,陈粦梅为二炮手,负责装填炮弹、苏日农、王福花、陈发妹、王乃莲分别担任三、四、五、六炮手,负责传输炮弹。而她们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6岁。年“三八”妇女节,海南军区正式将炮班命名为“八姐妹炮班”。
此后,三亚西岛驻地官兵训练场上,多了8位女兵俏丽的身影。但与驻岛官兵不同的是,女兵没有统一的制服,头戴遮阳斗笠,身着红肚兜,一身蓝灰裤子,脚蹬解放鞋。西岛方圆2.68平方公里,当时部队主要驻扎在岛的西南郊,渔民主要居住在东部。整个西岛两公里长的东部海岸线,就是女民兵“把守”的哨岗。
“小树夹花处处黄,珊瑚礁石砌围墙。榆林港外东西瑁,睁大眼睛卫国防。”文化巨匠郭沫若为西岛女民兵创作的这首小诗,生动地描绘了西岛女民兵们守护边防的生活。
为了真实还原“八姐妹”的英姿,许鸿飞在今年年初便奔赴海南西岛实地考察,在创作中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力图在作品中还原炮班队员日常训练、护卫海防的场景。
“大家知道,我的作品一般是比较夸张、比较抽象的,但是这件作品,我用很写实、严肃的方式来制作”,在艺博院的展览现场,许鸿飞说,雕塑中女民兵们头上戴的竹编斗笠外形特别,是岛上特有的形制;她们身上背的步枪、扎的辫子都经过了大量的考证;边上的女孩手上握着一枚海螺,而当年训练时,女民兵们正是以海螺声为号集结。
评论者指出,为了让女性的飒爽英姿透过铜像直击观者心中,许鸿飞在创作上打破了一般群像雕塑横向构图的惯例,以前后分布、纵横交错的布局展示出西岛民兵日常交谈、站岗的真实场景,从而让作品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染力。
展厅里,就在《西岛女民兵》的身后,是唐大禧的创作于年的《海防女民兵》。不同的创作时间,不同的人物形象,却有着共同的内涵——中国人在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通讯员:邹杰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