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国散文广金散记上

广金散记

大阳山

从两当县城到广金去,必须经过早已名闻遐迩的云屏三峡,而广金正如其名,却深藏在秦岭的林莽之中,光芒闪耀。

时值盛夏,与友人驱车过云屏,穿越西姑峡,一路蜿蜒,爬行了无数道弯,便到了海拔米大阳山之巅。

大阳山是嘉陵江与汉江的分水岭。据《甘肃通志·卷六之山川》记载:“阳山,在县南一百里。有大阳、小阳二山。”为何叫大阳山,当地人称这座大山处于太阳之北,故而得名。至于这样的说法,虽有一些牵强附会却也无从考证。但是大阳山之上,阳光普照,微风拂面,就连驻足于此的人也变得熠熠生辉。想必很久以前,商旅行人一路行来,林木参天,遮天蔽日,连日阴寒,鞍马劳顿,停留于此,才能感受到久违的阳光,此时此地阳光也就显得愈发宝贵。

除了阳光,都是起伏不定的绿色,肆无忌惮的郁郁葱葱,山巅的美景也令人赞叹不已。目之所及,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阳山山之阴,山势嵯峨,崎峻似峭,奇峰耸立,高大雄伟,显得俊美。而山之阳广金方向则是遥山叠翠,沟沟壑壑,尽收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最让人为之惊奇的是还要属大阳山化石遗址,该遗址位于云幈乡西沟峡村和广金坝村之间的大阳山北麓松树拐。此地北邻西沟峡,东接东沟峡。以及在轿顶山,大阳山南麓鹰嘴崖广金公路一号拐处,广金河流域上游三岔河段发源地的海巴(贝壳)沟,贝类化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该地区的古生物受第四纪冰川形成,地质时代为寒武纪沉积岩地质结构。它们原本是生长在海水中的一种节肢和软体动物,五亿年前,一次不可名状的巨大震动,把无数的砾石和海洋生物们骤然间压缩到地底,之后历经亿万年的熔铸,才形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大阳山是各种化石的聚集地,主要有贝类、鱼类、甲壳类生物及海植物化石。化石的种类更是繁多:有鸭嘴螺化石、贝壳化石、珊瑚虫化石、以及各种古海洋生物化石和沉积岩图案观赏石,化石标本的采集已有40多年历史。为研究两当县这一特有的地质、地貌增添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大阳山化石遗址目前是两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开山修路,周围的化石也被挖掘出来。尤其适逢大雨山洪过后,大量的海生物化石随水冲刷而出,当地的村民和奇石爱好者便有了更好的机会采集这些石头,再经过后期的打磨,精心雕琢,一块块便成了一件件美丽的艺术佳品。在这琳琅满目的石头艺术品中,最让人心生喜爱的莫过于燕子石。燕子石,因石中图案形似燕子而得名。颜色则主要有深黑、浅黑为主。黑色的石面上,有的形如飞燕穿柳,轻盈多姿;有的似蝴蝶寻芳,翩翩秀美;有的虫体雪白鲜明,栩栩如生,全部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色泽古雅,石质细腻,姿质温润,沉透如玉,纹彩特异,富有天趣,活灵活现,抚之如凝脂,叩之有铜声。常令人惊奇不已,感叹造物的神奇。而这些燕子石现已成为记录沧桑巨变的稀世珍宝和大自然馈赠于人们的收藏珍品。

大阳山一带,在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中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历史上就是一条由甘入川的蜀道之一,曾置“黑水县”。《三国志》记载“朝发褒沔,暮宿黑水”。乾隆版《两当县志·名迹》记载“梁泉县故址南一百里,城郭、庙、署基址尚存,有泉,南流入汉中沔县。土人呼为黑水县,历考诸史,雍州无黑水县名,疑即梁泉也。今则古木参天,密菁匝地,传有山魈迷人,人不敢入。”清朝顺治年间徽州知州杨三辰著《江河纪略》记载:“起天门山下,乃嘉陵江源。绝壁北向,有石门如城门状,即俗称铁门。后川云山之阳,有黑水县旧迹,四围多大木,船料于此取办焉。”清朝嘉庆版《徽县志·古迹》记载:“黑水城,东南百里,天门山南。有城基,无居民。相传人不敢入,置设亦无可考。国初,州牧杨三辰造船运饷,船料大木取办于此。”云屏乡西姑峡一个老猎人曾经说;在那深山老林一带见墓地上墓碑林立。按其环境与地址描述,这一处遗址存在于徽县、两当交界处的大阳山原始森林之中,遍布的残垣、断壁、墓碑,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黑水古城。

贺家坝与宋家老屋

从大阳山一路而下,经鹰嘴崖,顺贺家埧河,过香炉沟口,穿广金坝,汽车犹如疾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令人无比痛快愜意。时间不长便到了贺家坝,也就是广金工作站所在地。

广金工作站位于两当县东南端,与陕西略阳、勉县、凤县和云屏、泰山乡相邻。贺家坝曾经是广金乡政府以及现在为工作站所在地,距县城约80公里,为两当县最边远的乡镇。广金地处南秦岭山区,属高山峡谷地带。群山绵延不断,河谷纵横,多悬崖峭壁。据民间流传与史料查阅,有关广金地名的来历,却十分简单。所谓广金,以此地盛产铁、金等矿藏而得其名,当地方言将“铁”矿石称为“广”,因此,广金者,实为铁金合称,因其独特的语言之因,使其地方“广金”之故,话语听之悦耳动听,抑扬顿挫,呢喃细语,如燕语袅袅。其实贺家坝原名为“和家坝”,因为广金人多为“川楚棚民”的后裔,“湖广广”语言的独特性,也就成了现在的贺家坝。而所谓“棚民”,由于清朝乾隆年间土地兼并、租税徭役与灾荒,川楚无地贫民,春天来老林烧荒种地,多半搭棚居住,秋收后即驮运回乡,故称棚民,逐渐亦成常驻户。两当县南片云屏、泰山、广金,凤县南部乡镇以及有关部分乡镇被称为“湖广广”由此而来。

嘉庆()、道光年间户口繁庶近百年时间,川楚及附近县区多投老林垦种,迁徙无定。光绪初年()旱荒,山外旷地多,老林地力渐薄,棚民辄外徙,这一带人口大幅度的减少。从前广金人房屋覆以木板,用树木栅作垣,猪圈鸡栏错杂其中。他们主要以种地为生,低山种包谷、黄豆,高山种洋芋、燕麦、苦荞为主,兼种植党参等药材,遇到秋雨连绵则数种无收,生计苟减,同时狩猎,砍伐木材,放箱木(放木排)到铁矿打工。清代诗人王志沂云:“山中有客民,乃与造物争利之。所在何轻生,悬崖峭壁事耕耘。有土即可施犁锄,人力所至天无功。”也正如严如煜《黑河吟》所云:“棚居杂吴语,板屋半楚咻。气寒地硗确,稻黍种不收。苦荞紫洋芋,清风望有秋。以此侨徒人,不尽力田畴。铁炉排光火,矿石红于榴。斧斤纵栈坝,材木堆山邱。”生动逼真精辟,高度形象概括了南片山民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真实情景。之前,我在云屏乡元山村一位姓宋的人家看到一本《宋氏家谱》,该家谱修于清代乾隆年间,保存还算完整,楷体书写,书法精美。主人说他们家族曾经是贺家坝的大户人家,后来不知何年何月落败。《宋氏家谱》记载的是“和家坝”,同时我还看到了“人行唯鸟道,乡语杂蛮音”的诗句,诗歌经查阅为清朝诗人王志沂所作。王志沂生活于道光年间,是一位善写山水诗人,尤善栈道纪行诗,当时曾在陕西名盛一时,并得到了“关西获领袖”的赞誉。他在《南星遇雨》中诗云:“自入连云栈,云山处处深。人行唯鸟道,乡语杂蛮音。雾里衣常湿,岩高昼易阴。此游多胜赏,何必谓秋霖。”诗人把位于凤县南部和广金一带的风土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过今天这里的山区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去的话,那里的美景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近年来,去广金的次数虽是不多,但是它给予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贺家坝人口虽少,但让我领略到她的原始、纯粹、质朴,感觉了她的宁静自然,颇为清新,以及生活的简约。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王家老屋,是惊喜,是惊艳。

多年来我一直对两当南部山区的这些老屋心怀喜爱,就像东坡吃肉,李白酣畅,这真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王家老屋由上院、下院、石家院构成的古建筑。整体是由五柱、七檩的木排山作骨架,后墙、山墙是土坯砌成,门面全是板壁装饰,木门的楣上部分和通顶的窗户造型精美,窗棂配以浮雕,使用木材全是清一色的蒲松,柱顶石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古色古香,清晰可见,不仅仅是昔日主人财富的炫耀,也透漏着文化的厚重。据说贺家坝一带先是贺家的产业,后来贺家败落,一切又落入宋家。宋家最早居住在凤县庄房坝和两当境内的龙王庙、道江寺一带,后宋家败落了房子又为王家所有。确切的讲该是宋家老屋吧,因为最早修建房屋的主人是贺家坝河谷的宋家人。如今在贺家坝一带流传着关于宋氏家族财富原始积累的来历。宋氏家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从江西迁居“和家坝”,在贺家坝地带挽草为界,插站为业,繁衍生息,开垦荒地,烧火地,种植党参和苦荞,宋氏家族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传说在当湾,也就是现在广金学校附近,一帮四川人在此处“扎挡木”(放箱木)。大概在嘉庆或者道光年间,某年暴雨连天,贺家坝河水泛滥,把宋家人的土地冲毁坏了,而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四川人“扎挡木”,在河边堆积的木头。宋家三兄弟仗势人多,就扣下四川人砍伐下的木头,一边建造房屋,建成了上下院,一边和四川人打官司,最终四川人输了,折了木头,赔了银子。从此,宋家人就发迹了,如此一来,宋家老屋如此显赫气派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不管是宋家人也罢还是王家人也罢,总归成为过眼云烟,而只有这处老屋,在这一带依然最为古朴凝重,独具魅力。典型的陕南民居风格,凝聚着巴楚文化特色。它不仅洋溢着昔日主人在这河谷地带岁月的兴旺辉煌,也见证着那里的历史风云。

广金不仅有厚重而独特的人文历史,而且还有浓厚的红色气息。年8月,八路军师旅的“南下支队”由中原返回延安途中,在副旅长徐国贤的率领下,进入陕南,由凤县的南星乡进入两当县的广金乡翻越大阳山,在将军石住宿一夜后,经徽县之严家坪、黄沙河等地,跨过嘉陵江进至两当县显龙乡的鱼滩、梁垭等村,于9月抵达庆阳与主力会师。南下支队走后留下来的受伤战士,得到了当地山民的保护,解放后,有4名战士在两当参加了革命工作,为两当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曹建国,男,两当县人。爱好地域文史研究、诗歌、散文写作。供职于两当县地方志办公室。

总编:鲁晓英

主编:齐建峰齐川红

编辑:刘明月孙风雷魏俊朝丁建忠

外联:吴韵芳汪蕾

技术:薛亚菲

平台

投稿邮箱:hsgy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yc/9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