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海洋地理第3章第1节海岸的知识点梳

北京皮炎医院哪最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海岸与海岸线

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之处,海岸带是海陆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地带,也是地球上最富经济活力的区域。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靠近海岸的地区,他们创造着世界60%以上的物质财富。海岸带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重点开发的黄金地带。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三章第一节海岸,对海岸的类型、海岸线与海岸带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今天木木老师JY就从海岸的类型、海岸线与海岸带两个方面,对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三章第一节海岸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海岸的类型

1.基岩海岸

课本截图

(1)定义:主要由岩石组成的海岸。

(2)成因: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并直接与海面相交,在海水和波浪的作用下形成。

(3)特征:①地势陡峭,水深逼岸;②海岸线曲折且形态不规则;③属于侵蚀性海岸。

2.砂质海岸

课本截图

(1)定义:主要由砾石和砂质组成的海岸。

(2)成因:由山区河流带来的砾石和沙粒,岩岸侵蚀和崩塌下来的物质,以及邻近海岸或陆架上的粗粒物质,经波浪侵蚀、搬运、堆积而成。

(3)特征:①其沿海地区往往有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分布;②沙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③分布较广,占全球总海岸线长度的13%;④通常为堆积性海岸。

3.淤泥质海岸

(1)定义:主要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组成的海岸。

(2)成因:主要由河流带来的淤泥或细颗粒泥沙堆积而成。

(3)特征:①海岸岸线平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宽广;②大多数淤泥质海岸土壤肥沃;③地势低平,便于引进海水,质地黏重,卤水不易下渗,如果气候条件适宜,还可辟为盐场;④世界上各大河河口和大型冲积平原沿海地区,均分布有发育典型的淤泥质海岸。

3.生物海岸

a.珊瑚礁海岸

课本截图

(1)定义: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和遗骸组成的海岸。

(2)成因:珊瑚虫分泌物和遗骸的堆积而成。

(3)特征:珊瑚礁海岸常见的有岸礁、环礁和堡礁三种。它们的特点分别如下:①岸礁通常紧贴岩岸发育,宽几百米至几千米。在热带海岸,常有绵延不断的岸礁分布。②环礁是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有的环礁存在着缺口。环礁一般不露出水面,有水道与外海相通,为天然的避风良港。③堡礁则是一种垄状的珊瑚礁,或者成片分布,或者沿着海岸线的轮廓分布。堡礁一般位于海面以下,退潮时露出海面,形状犹如护卫海岸的堡垒。

b.红树林海岸

深圳红树林海岸

(1)定义:由红树植物覆盖的海岸。

(2)成因: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沿海滩涂或河口地区,由此形成红树林海岸。

(3)特征:①分布极为广泛,全球75%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洼海岸,都有红树植物生长;②红树林能抵御风浪、保护海岸;③红树林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海岸线与海岸带

广东局部海岸线与海岸带

1.海岸线

(1)定义: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

(2)特征:由于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风暴潮等影响,海水有涨有落,海面时高时低,这条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实际的海岸线应该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在空间上是一条带,而不是一条地理位置固定的线(当然,实际测量时会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一条基准线)。

2.海岸带

(1)定义: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特征:海岸带的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陆架的中间,在大陆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m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km范围内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河口、滨海水产作业区,以及水草群落”。在实际管理中,海岸带范围可根据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最后,木木老师JY画一个示意图,用于说明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自绘图

由于篇幅关系,这一节课本的“活动”,则下一期才解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xx/10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