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之王
在贝类这个大家族中,谁的个头最大?海洋动物学家可以告诉你,砗磲的个头最大。砗磲属双壳纲。人们在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发现的大砗磲,壳的直径超过二米,体重达千克以上。据说,在早期的海洋考察中,发现的砗磲更大。砗磲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海域,喜欢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岩中。幼体时,亮顶伸出强有力的足丝,牢固地黏着在海底岩礁上。因此,一旦幼体黏到了岩礁上,便终生不移位。有的砗磲则在珊瑚礁上穿洞穴居,把自己的身体埋在珊瑚礁之中。
魔鬼砗磲的食物是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潮涨潮落,海水流动,便把热带海域中各种浮游生物“送到”砗磲的嘴边,砗磲只需张开嘴,吸收海洋中的营养。每当砗磲吃饱了,需要阳光时,砗磲便张开双壳,伸出五颜六色的外套膜,像一件极不规则的印有彩色图案的纱巾,在海水中荡来荡去。美丽40极了。砗磲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阳光、获得水中的氧及各种营养,使自己的身体不断生长。有时,大砗磲壳内也能长出珍珠,而且个头不小,且寿命长。根据砗磲壳上的“年轮”计算,砗磲的寿命长达上百年。
壳砗磲的闭壳肌肥大,而且营养丰富。当地渔民将采来的砗磲“肉”制成干制品——蚵筋,是南亚一些国家餐桌上的名菜佳菜。砗磲壳可以烧石灰,是工艺品的重要原料,因此,近些年来,人们过量采集砗磲,使其资源遭到破坏。在年,国际上已把砗磲列为世界稀有物种,加以保护。砗磲的分布并不广泛,其主要生活区域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海域。在我国的台湾附近海域、南海海域,特别是西沙、南沙及南海其他岛屿的珊瑚海域都有分布。因其数量有限,所以颇具增值空间。
宝石砗磲砗磲一名始于东汉时代,因其纹理很像车轮的形状,故称之为砗磲。砗磲、珊瑚、珍珠、琥珀被列为西方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的纯白度被列为世界之最。砗磲经过千百年孕育生长,所散发出的磁场能量非常强大,具有使佩戴者增进身心的调和,启发自在的智慧,摧破烦恼的功能。自古在清朝二品官上朝时戴的朝珠由砗磲穿制而成;在西藏以及各地的佛教高僧手持砗磲穿制的念珠。砗磲洁白庄严,祥瑞吉祥,具有辟邪保平安,消灾解厄,消除聚灵、改变风水,供佛灵修,属佛学上的密宝。在《本草纲目》上记录砗磲有镇心、安神等功效,经长期佩戴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感应,如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改善失眠等效果。
最懒的鱼
最懒的印鱼印鱼又称吸盘鱼,是硬骨鱼纲、鲈目、印鱼科的鱼类。印鱼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借头顶的吸盘构造,经常贴附在大型鱼类身上四处遨游,是一种喜欢搭便车的特殊鱼类;形状像橡皮章的吸盘,是由第一背鳍特化形成的,鳍条由盘中央向两侧分裂,呈羽状排列,整个吸盘自上颚延长到胸鳍上方。
搭载在鲨鱼背上的印鱼印鱼体形为一个细长的纺锤,最大的长印鱼,体长1米左右。印鱼通常吸附在鲨鱼等大鱼的身上,海龟、海豚或船壁上也是它栖息的地方,小印鱼比较喜欢吸附在剑鱼或鲔鱼身上。被印鱼吸附的鱼,无法摆脱印鱼;印鱼自己想离开时,只要向前游动就可脱离大鱼,这种附在其他鱼身上的行为,鱼类学家认为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行为,印鱼为了行动方便而搭便车,它也帮被吸附的鱼清除身上的寄生虫。
大西洋中的印鱼,在6月、7月产卵,地中海的印鱼在8月、9月产卵,小鱼孵化后,长到3.8厘米时,就可以利用吸盘吸附在其他物体表面。印鱼在搭便车途中,发现有可以吃的小鱼,就会游离被吸附的大鱼,自己设法摄食。
在海龟下的印鱼热带地区的土著人,有时候会利用印鱼的吸盘钓海龟,把绳子绑在印鱼身上,然后抛到海里,等印鱼吸附到海龟背上时,只要把绳子收上来,就可以钓到海龟。比较常见的印鱼有长印鱼、白短印鱼和短鳍印鱼,菱印鱼、短印鱼和澳洲印鱼就比较少见了。我国南海也有它的踪迹。印鱼有两个背鳍,第一只背鳍已经演变为一个椭圆形的吸盘。这个吸盘很奇特,它长在印鱼的头顶上,吸盘的中间有一条纵线。纵线把吸盘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22~24对排列整齐的软骨板。吸盘的周边有一圈薄而有弹性的皮膜。这样,印鱼就可以附着在鲨鱼、海龟甚至轮船的腹面,做长途旅行了。印鱼是如何吸附在海龟和鲨鱼身上的呢?原来,每当印鱼看到大海龟和大鲨鱼路过身边时,就立刻游上前去。把身体紧紧地贴在它们的身上。然后,立即将皮膜和软骨板竖起来。这样吸盘中的水就被挤出去了。这时,吸盘中成为一个真空的部分。靠着吸盘外部海水的巨大压力,印鱼就牢牢地固定住了。有人曾经测定过,一条60厘米的印鱼,竟然经得起10千克的拉力。
渔民们知道印鱼的这一习性,就利用这一特点为自己服务。他们在捉到42的印鱼尾鳍上打孔,用尼龙绳穿透,系牢,然后把它放回海里。一旦印鱼遇到大海龟,就会吸附上去。这时渔民就会毫不费力地捉到猎物。一般的,只要放出两到三只印鱼,就会捕获一只大海龟。科学家们从印鱼吸盘的原理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打捞沉船的“人造吸盘”。在打捞沉船时,只要将“人造吸盘”贴在打捞物品上,然后用起重机将沉船提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