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和孙权,谁最可能大杀功臣他们都

北京皮肤病的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8.html

这三个人,任何一个人统一天下,都不可能杀功臣。

杀不杀功臣这件事,一是取决于皇帝的主观性格,心疑不疑、手黑不黑,简单说就是想不想杀功臣;二是取决于当时的客观形势,客观是否允许、形势是否需要,简单说就是能不能杀功臣。

就这三个人来说,孙权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他跟江东豪族的关系一直不好。比如那个吊打刘备的陆逊,孙权恨不得找个借口就弄死他。所以,这肯定是想了。但是,想杀功臣的这个想,还要继续精确划分。

一种想,是刘邦和朱元璋的那种想。

起于微末的皇帝,总会向功臣举起屠刀。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于是,苟富贵之后,就不是莫相忘,而是要你命。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这个心理。

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因为江山是大家合伙打下来的。关键是“合伙”二字。所以,皇帝与功臣们之间,就不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但是,江山打下来之后呢?必须建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甚至是类似于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臣的本义就是男性奴隶。这个心理上的转变,非常不容易建立。

乾隆登基的时候,张廷玉是几朝老臣都没用,他必须三拜九叩,然后山呼万岁。因为君臣名分已定,而且是定在灵魂里。但刘邦就不行了。大封功臣的时候,不开心的将军直接抽出宝剑在大殿上砍柱子。即便也被“教育”着山呼万岁了,但奇理斯玛的权威却建立不起来。因为君臣名分虽定,却只是流于表面。

于是,逻辑就是:关系难定、安全感不足,然后心疑了、而后手黑了,最后杀功臣了。只要性格够辣,基本上就要大杀功臣。

另外一种想,秦二世和隋炀帝的想。

这两个人为什么也会杀功臣?当然是心疑了、手黑了。刘邦和朱元璋是因为安全感不足。那么,这两个人也是因为安全感吗?

安全感只是一个方面。刘邦和朱元璋的问题,是关系太难切换,所以那种奇理斯玛的权威建立不起来。二代皇帝,当然也有这个问题。但比安全感更大的,是好使还是不好使的问题。前者是服不服,后者是听不听。胡亥,你老爹嬴政就是我们主子,所以你也是我们的主子,然后我们都服了。但是,听不听话呢?那就未必了。开国功臣是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朝代就这么一拨人,不可能再找到第二拨。

所以,面对这伙人,二代君主就特别头疼。刘邦死后,大汉朝的核心权力,开始是被吕后把持,之后就被功臣把持了。皇帝一直是个靠边站的角色。汉文帝这个皇帝,可以说就是开国功臣们选出来的。你这还怎么搞?

所以,二代皇帝们想杀功臣。而孙权就是这种想。他老爹孙坚、哥哥孙策合在一起,算一代的话,那他就是个二代君主。关键是东吴的形势跟隋初的形势差不多,主公与臣下的关系更近乎一种合伙人的关系。因为豪族力量太强,主公是不是二代,这伙人都不好使。

而曹操和刘备呢?这两个人绝对是江湖老油条。

李渊为什么不杀功臣?大唐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就已经确定了。李渊是山西军阀,然后带着军阀幕府的一干谋臣,夺了大隋的江山。合伙人的关系,在最初就不存在,君臣名分早就定了。所以,大唐立国之后,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自然不想杀功臣了。以前这群人是自己的家臣,现在这群人是自己的臣子。还有谁比这群人更服自己的、更听自己的?

而曹操和刘备就是有这种本事。在江山还没打下来的时候,就逐渐建立了稳定的君臣关系。

曹操靠的是两个优势。

一是靠实力。简单说,就是我们老曹家本厚,出钱招兵买马了,然后广撒英雄帖,大家都来投靠我。凡是来投靠的,都是我家家臣,这个就不废话了。另外,老曹家也有人才,自己宗族也有很多悍将。这就是实力。

二是靠能力。就打仗这件事来说,刘邦不仅要服韩信,还要服彭越、曹参。至于内政和画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还有陈平,刘邦都自愧不如。这是刘邦的团队。但曹操的团队就特殊了。打仗,曹操第一;内政,曹操第一;奇谋,还是曹操第一。这就是能力。

就这种领导,还有谁能不服、谁能不听?其实朱元璋也要算一个。英明神武都是穿越级的存在。关键时候的力排众议,最后都证明了吾主英明。

刘备一个优势就够。

刘备的出身,织席贩履。这个说法,把他说得太惨了。刘备自家没钱,但刘备的叔叔有钱,帮衬着他读了书。但是,刘备家的钱,肯定不足以支撑他拉出一支队伍。这个实力,真的没法跟曹操比。

刘备的能力,论武不敌关羽、张飞,论治不敌孔明、庞统。这只是演义的说法,把刘备刻画得怂一点儿,才显出这些人厉害。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突出,或者说不属于曹操那种表现型人格。

但刘备的最大优势,是意识形态制高点。我是大汉皇叔、我要兴复汉室。而这就够了。一大批当时精英都投到了刘备的麾下。而这些人自然要尊刘备为主公,不会想着跟刘备合伙开公司。

所以,曹操和刘备,即便统一之后,也不会想杀功臣。你可以把他俩与秦始皇、隋文帝、赵太祖类比。统一之前,是主公与谋臣的关系;统一之后,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这个关系切换,非常顺畅。皇帝完全没理由想杀自己的老部下。因为几乎找不到一伙更服从、更好使、更忠心的人。

那孙权呢?如果孙权能统一,他也未必想去杀功臣。

孙权之所以跟群臣的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这伙豪族精英一直不好使。我孙权当主公,你们听不听?你说得对我们就听,你说得不对我们就不听。啥叫说得对?打荆州、分地盘,这就对,那我们就听;打曹操、太费劲,这就不对,那我们就不听。难道就没有既听话又好使的吗?当然有,吕蒙就是。但只有一个吕蒙啊,而且还死了。所以,吕蒙死的时候,孙权才那么伤心。

但是,孙权力排众议,一战定合肥、再战入中原呢?江东豪族立即拍手称快:主公你就是汉武再造,我们必须听,什么曹操、什么刘备,咱们先干死他们再说。这时候,那种奇理斯玛(即近乎于神的超凡领袖魅力),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因为孙权集团也早就建立起了主公与谋臣的关系,切换到君臣关系,没啥障碍。

所以,杀不杀功臣的第一个问题,即皇帝想不想,也就解决了。关键是第二个,即能不能。可以说,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全都不能。

刘邦为什么能?汉初是一个平民政府。刘邦是平民,那朝堂群臣呢?除了张良这个落魄贵族,其他也是平民,核心骨干沛丰功勋的出身比刘邦还惨。

朱元璋为什么能?大明也是平民政府。安史之乱以后,都是平民政府,因为豪族被干没了。所以,淮西勋贵虽然有一个贵字,却都是平民。

于是,在客观形势上,也就是在能不能的问题上,完全是单一权力说了算。我是皇帝,我就能杀你。不讲理,也能杀你。

但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能吗?

石崇王恺比富,这里面的王恺是谁?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司马炎的生母王元姬的亲弟弟,正经的皇亲国戚。但是这个皇亲国戚太怂,竟然比不过石崇这个从地方新入朝的官员。然后,皇帝司马炎出手了,帮着舅舅王恺一起干。但是,这甥舅君臣二人,联起手来也不是石崇的对手。

这说明什么?

首先是大臣比皇帝还有钱。

司马炎赐给舅舅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拿出去比,别给皇家丢脸。然而,石崇拿出铁如意就给砸碎了,你这也叫宝贝吗?然后,从自家搬出几十株珊瑚树,高的能有三四尺,比司马炎的高一倍,你王恺随便挑,我赔得起。

其次是大臣从来不惯着皇帝。

沈万三有钱,他敢跟朱元璋比富吗?在大明帝国,有肉也得偷着吃。敢跟皇帝叫板,分分钟就给你全部充公。但这个石崇为什么敢?因为皇帝就是受了气,也得忍着。

比石崇更厉害的是司隶校尉刘毅,直接骂司马炎是汉桓帝、汉灵帝。司马炎气不过,就说我再不济也不止如此吧?然后,刘毅立即搞论证了:人家汉桓帝、汉灵帝卖官赚了钱,还知道把钱放在国库里,而你卖官赚了钱,却全装自己腰包了,这么看,你还不如汉桓帝、汉灵帝。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明朝大臣敢对朱元璋这么说话,那就等着灭族吧。但是,司马炎是啥反应呢?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昏君,哪能听到如此直言、拥有如此直臣。他把刘毅表扬了一番,主要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说明啥?一是说明皇帝是真没钱;二是说明皇帝对大臣是真没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真没辙”。司马炎可是皇帝啊,关键也不是啥怂人。但是,他为什么被骂了,还要自己给自己找台阶?

形势比人强。自东汉建国以来,皇帝就收拾不了大臣,越到后期就越是收拾不了。原因是大臣都是豪族精英。你收拾一个试试?先等着被舆论喷死,再等着大臣集体非暴力不合作,再然后就该出个董卓或曹操了。而司马家也是这么篡了曹魏的江山。

所以,从东汉以后,君臣之间就已经近乎一种合伙人关系了。是不是叫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共治天下,不知道。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皇帝与豪族士大夫彼此牵制的局面了。皇帝不能太过分,大臣也从来不会怂。

如果把汉末乱世和三国争霸给抽象总结一下,那就是地方豪族及豪族精英支持下的军阀割据。即便三国结束、即便西晋统一,这个客观形势也不会变。

司马氏统一了天下。然后,司马家的皇帝,就全是晋武帝司马炎这幅德行。如果换一下呢?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呢?形势没变,所以他们都会成为晋武帝司马炎。这时候,就不是皇帝杀功臣的问题,而是皇帝怎么取悦和争取功臣的问题。

减水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jg/6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