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于年由数位杰出的美国景观设计师所开创成立。每年都会面向全球征集年度奖项作品评比。ASLA年度奖项分为专业奖和学生奖两部分,二者都包括综合设计、居住设计、分析和规划、交流和研究等五类奖项。协会每年会举行一次全球的学术交流会议,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大师云集之时。
作品集结团队所有老师同学的心血,故工作室将刊登学员作品成果在为大家分享系列学员作品解读。
珊瑚的冬天
Coralwinter
撰文丨张宇
编辑丨Fty
视觉丨Fty
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我们选择了矛盾冲突较为剧烈的佛罗里达礁域。佛罗里达礁域是呈链状的巨大珊瑚礁分布区,直线长度绵延约英里,一直到佛罗里达大西洋沿岸的圣卢西亚潟湖。
即便位置偏远,也没有使这里的珊瑚礁免受如其他地区一样的威胁。
不仅是佛罗里达州,整个加勒比海地区都在努力阻止珊瑚的消失。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受水温升、病害、海水酸度变飓风以及农业径流、海水上等地方上的影响,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鹿角珊瑚、麋鹿角珊瑚和其他珊瑚的数量下降了97%,所以珊瑚白化问题的解决是巨大的挑战。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珊瑚礁是地球上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濒临死亡。研究人员将珊瑚白化和最终的大规模珊瑚死亡原因归因于诸多的环境压力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以及海水中持续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
在年,珊瑚仍然是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此后的30年,我们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失去了地球上一半的珊瑚。第一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发生在年至年,紧接着年第二次全球性的珊瑚白化事件也发生了,而现在我们即将迎来第三次的全球珊瑚白化爆发。而这一次的爆发大体上还会留下多少的珊瑚,换句话来说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们以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给珊瑚礁这个海洋生态重要组成部分送上挽歌。
前期分析
我们的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珊瑚白化问题的分析探究,第二部分是对于珊瑚白化问题主要解决策略。第三部分则是在方案实施后对于改造场地可能的美好构想。
现在分三个部分为大家展开介绍我们的项目。
首先是前期,我们对珊瑚礁这样一个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做了详细的了解。发现珊瑚白化现象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导致:
旅游业的开发,潜水活动盛行、船只拖网造成的物理破坏、活鱼贸易导致少量氰化物和其他化学试剂捕捉鱼类手段盛行,以及珊瑚天敌大法螺的捕捞等人为原因。以及从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开始,到大气层变化、紫外线影响、海洋酸化、厄尔尼诺和全球气候变暖造造成的海水温度上涨等诸多自然因素。
人工?自然?
在以上问题中我们提取出主要矛盾,认为的因素可以颁布相关的政策法律条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不认为是我们景观可以进行插手,最多只能提出相关建议。景观能改变的就是从自然生态上去思考,我们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环境去辅助自然创造一个适宜其生存的环境。
所以第二部分的策略设计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降低海水温度,并且使海水能够维持在珊瑚生长的最适温度。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分别从水流体力学和生态两部分着手去进行。
首先是根据牛顿力学原理,流体分为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两大类。理想流体在流动时无阻力,称之为非粘性流体。实际流体流动时有阻力产生及内摩擦力,故又称之为粘性流体。之所以在这里作出相关的理论性解释是因为在咨询了海洋物理学相关老师,发现在实际情况下海洋的温度不同表层温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区域同一表层的海水也可能因为诸多的环境因素导致海水温度不同,水体的温度会导致密度不同,从而在后期设计上导致摩擦力变大。因此综上所述我们的方案建立在理想流体下。
我们的方案就是制作了一个装置,可以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水体流动并且给流动的水体降温。原理是水体在4摄氏度的时候密度最大,当温度低于4摄氏度时,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大;当温度高于4摄氏度时,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可以理解为,假设有一杯水放在桌上,在高于四度的情况下,温度低的水会沉到杯底,而温度高的水会被挤到上部分,因为冷水的密度更大也就更重)珊瑚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8摄氏度。所以根据以上物理法则装置转动给海水降温相同温度的海水就会流动起来从高温到低温变成一个流动的液体圈,而这个模型作为第一个单元模块,每四个单元模块变成一个小的循环系统,再由四个小的循环系统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循环系统由次根据制冷范围进行性模块化叠加,扩大制冷的范围。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那你们设计的装置如何让设定的这个区域的海水温度维持,温度不会渗透到周边附近的区域。这也是我们利用水流体动力进行设计一个主要的原因,当水体流动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水流屏障,区域外部水体由于温度导致的水体密度不同就没办法打破我的冷水屏障圈层。
在我们的恒温环流装置布置成功之后,我们小组进行下一步思考,装置的运行如果光靠电能进行发电转动,虽然解决珊瑚因为海水温度过高导致的白化问题,但是过度的消耗电能也说不上环保,因此我们的对装置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最终稿我们将装置设计为三部分。上部分的安装了太阳能板可以吸收太阳能,中部的温度计负责监控海水温度,当海水温度过高时轴体开始转动并且给海水降温。最后是下部的装置体可以接受潮汐能。用两部分的能源接收装置来补偿我们恒温环流装置对于电能的消耗。(具体装置冷凝流程:在异常温度的海水条件下,海水进入装置,经过气体压缩吸热原理改变装置内海水温度,再通过涡轮装置排出。)
生态部分
情景一:仿生树根装置演变过程
生态部分我们选择扩大红树林种植范围和人工培育移植珊瑚。我们的选址在佛罗里达礁域,在搜集了历年的温度灾害数据发现这块海域会有飓风影响,扩大红树林范围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形成一条完整的红树林带,能够在飓风来临时将珊瑚的损害降到最低。其次是生态的方法降低局部海域的温度,大量的红树种植可以有局部的小气候,避免整块海域的珊瑚被太阳不同波长的有色光直射。最后是通过植物生境带动海洋生境,大范围的红树林可以给鱼类等提供居住和繁衍的区域,而小的鱼类也是珊瑚礁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植方式是我们利用生态混凝土制作了镂空类球体仿根装置将红树林种子放到装置中,等找到合适的土壤环境种子就吸收装置养分成长。最后是珊瑚的人工移植,如果单纯的依靠自然去调节生境和恢复区域生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在人为的帮助下加快海域的恢复速度。
情景二:红树林生态结合装置影响图
情景三:效果示意图
情景四:APP示意图
未完成。。。
到这里我们组的项目介绍完毕,但是遗憾在于这并不是我们最完整的作品。框架做好后开始出图,但由于大家后面都挺忙的,最后提交前各种赶图最后还是砍了1/3.虽然大概率以后也不会有机会把最后的三分之一未完成做了,但是还是想借这个地方把残缺的地方补上。
在文章开头说过,这个项目虽然初衷建立在让环境和生态变得更好的构想上,但是随着推进的深入,对这样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面临的危机越了解,开始反问我们能做什么呢?
所以最后项目到这里不知道会不会有认真看下去的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组所构建的策略能够改变珊瑚白化这个问题吗,全球珊瑚白化。。。?
我的回答不能。
而说这些只是为了引出剩下的1/3未完成。
剩下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作用是记录,我们在场地里建立一个珊瑚数据博物馆,搜集所有的珊瑚基因信息,而博物馆里记载了所有珊瑚基因数据信息,证明这样一种生命形式曾经存在过,和人类共同生活过,只不过消失了而已,仅此而已。。。
而基因数据库会被做成一个大数据网络、服务于全球的海洋爱好者,珊瑚白化程度和范围其实是一件很难进行统计的事情,将社交网络和数据统计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珊瑚白化到死亡是有不同阶段,先通过计算机编程做一个等级梯度识别,人为上传照片就可以识别白化的等级和珊瑚数据信息,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就能够识别照片上传者的位置信息,通过信息数据收集就能够快速的更新珊瑚全球白化情况,然后再在社交app上通过可视数据表现出来,让人类目睹这样一种生命体的逐渐消失,还有什么是可见的死亡能唤醒人类无止境扩张的欲望,当然也许会存有一些希望。。。
加上最后的网络系统,coralwinter才是一套完整的作品。
?图片源于纪录片《追逐珊瑚》
最后(彩蛋)离开天津以后,大家一起断断续续做了半年,方案构建、推翻、再构建、再推翻一直到四月份才把最终的方案确定开始安排出图。如果要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大概是遇到了这么一群伙伴,某种程度上我们相互陪伴度过了多事的.再者就是开始追问景观终极问题,景观能改变什么,景观能带来什么?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突然感觉更多的人力不可及,所有生命存在,在面对自然的时候都如此的无力。而我们企图用景观去拯救世界这样的野心,突然显得可笑起来。
景观作为一种空间上要素构成体,被放在时间轴上,不同的生命相互交融,在最为脆弱的时候被建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会变得风华正茂起来。这只是一种对于美好的完美构想,而事实总和愿景相互违背,部分的存在貌似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反思,可能我们在找的答案最为完美的解题方式不完全存在于景观体系本身,所以跨学科学习是一件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事。建筑、规划、生态、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生物、化学任何一门可作为养分的学科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景观:“作为一种存在形式,区别于自然的就是对于自身存在的强调。”而本质上景观区别于自然在于,这样一个存在的形式,自身是人类本性占有和对于宇宙的的展开把握。但是终其句点,有一天景观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会重新回到自然,变成宇宙的一部分。而时间会变成所有存在的催化剂,“自然史”只有通过人类历史的过程才能证明其实际的存在,依附于在此之上从过往回忆中能够找寻部分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景观的存在记录每个时间点人类历史存在的特点和可能性,而在一段时间纬度下的我们所做的努力也会被其他存在的形式记录在历史之中。
大概就是,追求尽可能的最大程度上的合理性,空间上是,时间上也是。
生有涯、知无涯,共勉。
以上所有图纸版权归刘晨,张宇,于鹏程,张耀元,董明哲,尚雅婕,吴树捺团队所有,作品解读版权以及编辑权限归张宇及ZOO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欢迎分享。若需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授权。
·END·
如何获取图纸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