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来自故宫的博物学,乾隆帝亲手策划,被

对今天的人来说,中国古代大概没有一个皇帝的知名度,可以和乾隆相媲美。这位皇帝比网红更有人气,三天两头出现在各种宫斗剧中。

但你不知道吧?这位天才皇帝曾一手策划过一套“奇书”。它至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是当年乾隆自己都爱不释手的枕边书。

它既是动物百科图鉴,又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曾是古代宫廷里皇帝们用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博物学启蒙书。

而今天,这套奇书将以更加易读易懂、有趣有料的面貌,既保持故宫藏画的华美品相,又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重新解读,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给你呈现一套真正的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

《故宫里的博物学》推荐理由:

1、乾隆亲自主持完成的一套博物学书

2、收藏幅故宫典藏原画,每幅都是珍品

3、大人、小朋友都适合的博物学通识读本

4、大12开精装,内含大拉页,每幅画都能细细欣赏

5、故宫出版社官方出品,你值得信赖的版本

6、随书附赠精美注音表,全书零障碍阅读

童年智造实测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共分3册。以清代乾隆时期,由皇家收藏的动物图鉴《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共种神奇动物,用大幅故宫藏画,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

这套书拿到手里,立刻就会感受到它与市面上常见的动物科普书截然不同的典雅气质。翻开它,仿佛打开一本无与伦比的精美画册。

这套书,既是动物百科图鉴,同时也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带着孩子一起读这套书,不仅能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还能带来美与艺术的享受。让你可以把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展览欣赏到的珍贵名画,捧在手中细细欣赏。

细细读书中对每一种动物的介绍,发现这套书不像一般科普书那样,板起面孔来讲知识,而是娓娓道来,不仅有趣、有料,还十分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方式。

比方介绍一种叫“戴胜”的鸟,孩子读到:“尽管戴胜长得漂亮,但它们的卫生习惯却糟糕得一塌糊涂。一旦回到巢穴,它们便放任自流,极其不讲卫生……简直臭到没邻居。”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中的戴胜

每到这里,孩子都会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肯定是联想到自己平时常常因为不爱洗手,不爱洗澡,而被妈妈唠叨的场景,心里不禁产生共鸣了吧。关于戴胜这种生活习性的知识点,估计孩子这辈子也忘不掉了。

《故宫里的博物学》不仅可以提供关于动物生动有趣的知识,还是一套关于中华文化的博物学通识读本。

它根植于故宫这座中华文化大宝藏。马上就要迎来周年生日庆典的这座皇家宫殿,是世界上最丰富、最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宝库,也是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印证。

故宫的博大精深,背后藏着太多的传奇故事和百科知识,对孩子来说,故宫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而每次走进故宫,很多孩子都会被大殿门口、屋脊飞檐、御花园中造型各异的神兽、动物们深深吸引。无论是太和殿广场上的青铜狮子,慈宁宫门前鎏金麒麟,还是翊坤宫门前的凤凰和鹤,这些神奇动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长得如此奇特,它们有什么厉害的本事?

太和殿广场上的青铜狮子

慈宁宫门前鎏金麒麟

翊坤宫门前的凤凰和鹤

《故宫里的博物学》正是这样一套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书中不仅呈现了现实中存在的飞鸟鱼兽,更有让孩子脑洞大开,充满想象空间,激发创造力的神兽,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们文化的源头和深意。

《故宫里的博物学》不仅向孩子科普关于动物的知识,更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丰富的角度,给你和孩子讲解大开眼界、闻所未闻的动物传奇,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孩子融会贯通掌握自然科学与中华文化知识。

博古通今穿越千年

《故宫里的博物学》共3册

童年智造优选价:元

扫码购买

为什么要给孩子送这套中国版“神奇动物在哪里”?

1

皇家御用,很少对外公开的珍品

人类对动物的好奇与生俱来,就连古代那些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皇帝,也想探究关于动物的神奇奥秘。

于是,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期,一项由皇帝主持策划,召集全国顶尖画师绘制《鸟谱》和《兽谱》的大计划,便开始浩浩荡荡地酝酿和执行起来了。

早康熙爷在位时,就对西方的生物学知识也同样抱着开放的心态。外国使臣常常向康熙进献中国没有的珍稀动物——狮子、海豹等等。面对这些奇珍异兽,康熙皇帝第一时间想要了解这些动物。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狻猊,即狮子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豹

待到乾隆继位,这位雄心勃勃、博学多才的皇帝,不仅要彰显文治武功,还召集起了绘制《鸟谱》和《兽谱》的浩大文史工程。从乾隆十五年(年)至乾隆二十六年(年)间,乾隆时期的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了这两本动物图谱巨作。

清宫《兽谱》中开篇的麒麟,盖满了帝王们的钤印

这套《鸟谱》和《兽谱》,不仅由当时乾隆器重的宫廷画家绘制而成,关于动物的全部文字解说,还是由著名的乾隆“八大臣”联手完成。这“八大臣”里领衔的,就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富察·傅恒大人,对,就是那位乾隆原配富察皇后的弟弟,乾隆的小舅子。乾隆用自己领导班子里最得力的八个人来为一套动物图谱著文校勘,足见重视程度。

宫斗剧中的富察·傅恒

《鸟谱》和《兽谱》这两部传世巨著,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实为罕见。《鸟谱》是中国古代开页最多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册,《兽谱》以兽类为表现对象所绘制的图谱,不仅在清代宫廷绘画中独一无二,在中国历代宫廷及民间绘画上也是前所未有之作,在古代绘画史和动物谱志上,有独辟蹊径的开创性意义。

童年智造实测

而《海错图》的来历更为传奇。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

时光再往前,退回到乾隆出生前,明末清初,在钟灵毓秀的江南天堂杭州,有位名叫聂璜的杭州人。关于他的生平,翻遍史料,也没几个字。但他却干了一件就算放在今天也是极其了不起的事。

聂璜自幼爱好画画,又因为生在水边,对水中的生物极为感兴趣。苦于自古以来,还没有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下来,于是他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记录。

历经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

直到雍正四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清廷档案记载:大太监苏培盛(对,也是你们熟悉的,那位帮助我们“嬛嬛”登上乾隆太后位的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宫中,呈献给皇上,之后这本书就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

乾隆继位后,非常看重这套书。他让人把这套画册重新修补、装裱,并将之存放于自己在紫禁城内的重要居所重华宫内,常常翻看。乾隆也同样命人把《海错图》著录进了《石渠宝笈续编》中。

2

参考清宫原书,挑选适合今天孩子赏读的动物

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大众难得一见。直到年12月20日至年4月25日故宫举办清代宫廷画谱展,才与其他几件清宫旧藏画谱一起首次系统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前几年,故宫出版社曾将这三册图鉴以原貌分别出版,但原书中对动物的解说采用的是几百年前的汉语文言文,《兽谱》还配以满文,对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来说,想要看懂的难度不小。

清宫《兽谱》原书

为了向今天的孩子更好地解读故宫中的珍宝,让孩子从小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故宫出版社与中信出版社强强联手,将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打造成三册一整套的《故宫里的博物学》,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用孩子喜欢的语言风格,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丰富的角度,给你和孩子讲述大开眼界、闻所未闻的动物传奇。

原版清宫《兽谱》《鸟谱》《海错图》,每一册都是一个庞大的体量,涉及几百种动物,很难完整读下来。因此从每本书甄选40种,共种动物(既有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也有现实世界中的动物)。以现代博物学的体例样式,对内容重新编排,清晰易读懂。

童年智造实测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综合考虑每种动物的特点,从清宫《兽谱》中甄选了40种兽,并且按照《兽谱》的分类方法,将40种兽分为三大类——神兽、普通兽和异国兽。

神兽是仅见于传说而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又分为瑞兽和怪兽两种。瑞兽,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能带来祥瑞的兽,如麒麟、白泽等。

麒麟

白泽

怪兽则包括《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神怪之兽,如穷奇、九尾狐等。这些想象中的神兽,在清宫《兽谱》中占的比例较大,且多具有文化寓意,每一种都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脉络。

本书挑选了其中最重要、最具文化代表性的神兽,逐一介绍。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们文化的源头和深意。并且神兽本身充满想象空间,符合孩子对世界本源的认知,读它们的故事,令孩子脑洞大开,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穷奇

九尾狐

普通兽里则既有豹、虎等猛兽,也有常见的犬、驴、豕、兔等家畜。异国兽则是古代时从外国引进的动物,如般第狗(河狸)、恶那西约(长颈鹿)等。这些兽大多是由外国使节朝贡时进献给中国皇帝的。这些动物里,有些是今天人们较为熟悉的动物,那么在书中特地挑选了一般不太为人熟知的特点来讲,比如:猪其实是讲卫生的,兔子的三瓣嘴其实是两瓣的。

般地狗(河狸)

恶那西约(长颈鹿)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遵循鸟类学家郑光美先生的分类方法,把从清宫《鸟谱》中精选的40种鸟,分为六大类——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和猛禽。

在介绍每种鸟的时候,除了考虑它的代表性,还兼顾了科学性和趣味性。比如:陆禽中的红腹锦鸡,生活在陕西岐山地区,它毛色鲜艳闪亮,尾羽纤长,根据今人对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认识,推测它就是古人说的“凤鸣岐山”的神鸟凤凰的原型;

攀禽中家喻户晓的中杜鹃,因在繁殖期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而臭名昭著;

游禽中的鸳鸯,被人们用来象征忠贞的爱情,但实际上它们一点儿都不专一。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则遵循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从清宫《海错图》中精选的40种水生动物,分为七大类——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和传说。

“鳞部”,它们大多是古人口中啧啧称赞的海鲜,比如美味的鲈鱼,古人对它赞不绝口,有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通过它的故事,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独特的饮食文化。

“兽部”,主要介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比如海鰌,我国古代的小型战舰中的海鰌(鳅)船,就是根据这种动物发明的。

“虫部”,介绍了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腔肠动物等,比如珊瑚,它不是贝类,而是珊瑚虫的“遗骸”。

“介部”,分别介绍了贝类、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比如西施舌,它的得名源于一段凄惨的故事。

“羽部”,介绍了生活在大海附近的水鸟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化生”和“传说”,则介绍了古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动物形象和图腾等。从这个分类法,也能带着孩子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情。

3

即是百科图鉴,又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

这世上的动物百科图鉴不算少,但没有一套像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一样,同时也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至今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这套绘制于康乾盛世的皇家动物百科图鉴,由当时重量级的宫廷画师,吸取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采用了当时刚刚由西洋传教士传入中国宫廷的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又和中国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翻开这套百科图鉴,不仅能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还能带给我们美与艺术的享受。让你可以把平时只能隔着博物馆展览欣赏到的珍贵名画,捧在手中细细欣赏。

大开本画册装帧设计,每一页都可以度平摊。可以折叠也可以摊开的巨幅工笔彩色插画,每一幅画都像是从中国古典屏风上走下来的。

童年智造实测

动物的眼神、姿态,活灵活现,无一不栩栩如生。

画面精致到每一根羽毛都清晰逼真。

甚至萌萌哒!

4

现代博物学式的讲解,读起来非常轻松好玩

娓娓道来,是很多科普书欠缺的一种讲述方式,却正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为了让每个孩子都爱听、爱读,《故宫里的博物学》如何讲解一个动物?

比如在《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里,讲了一种有趣的鸟叫“戴胜”。开篇没有像一般科普书那样,上来就平铺直叙说“戴胜,是一种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的鸟”,而是先用一则有趣的典故引起孩子的兴趣:“传说女娲创世之初,每天创造一种生物,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创造出人。所以古人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以庆祝人的诞生。”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中的戴胜

说典故也是有意图的,实则为了告诉孩子,为什么头上长着这种羽冠的鸟,中国人要给它起名叫“戴胜”。原来呀,“人日这天,古人有头戴华胜的习俗。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精致的人形发饰,戴于头上,俗称’戴胜’。于是,当古人看到有一种鸟的羽冠与女子头戴华胜的样子很像时,就称呼它为’戴胜’。”给孩子讲解来历时,也拓展了历史文化知识。

除了讲历史、典故,给孩子科普动物的特征和习性,也一点不含糊,还十分形象、生动、易懂。书里讲戴胜的外貌,说它“头戴花冠,披着黑白条纹的半身外套。平时它头顶的羽冠都收叠在一起,像抹过发胶被固定在那里一样”。这个头上的羽冠,不只是为了漂亮,遇到危险或受到惊吓时,还有防御作用呢,每到这时“头顶上的羽毛就铺展开来,像一把展开的花扇,以此来吓唬入侵者”。

在戴胜故事的结尾,还自然引到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一首古诗:“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贾岛把戴胜和掌管茅厕的紫姑仙人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说明这种美丽的小鸟其实臭到家了。在这本书里,巧妙地融入了诗词歌赋,既补充了与动物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

在《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里,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有趣小科普:

走进故宫,宫殿门口、屋檐顶上,麒麟、獬豸、貔貅、狻猊,傻傻分不清,怎么办?

古人为什么管大老虎叫“大虫”?

北京人喜爱的兔爷和兔子究竟什么关系?

“飞黄腾达”、“羚羊挂角”、“黔驴技穷”这些成语从哪里来的?

以上都来自《给孩子的清宫兽谱》。

传说中只要现身就会天下太平的凤凰,在现实中又是哪种鸟?

公鸡里的小霸王斗鸡,可以宁死不屈到什么地步?

鸟类也有阴谋家,你知道有种鸟为了繁衍后代还会“狸猫换太子”吗?

以上内容在《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里可以看到。

童话里的人鱼公主,是人类的想象,还是现实中的存在?

鱼中懒汉,饭来张口,还总爱附在海中杀手鲨鱼身上“狐假虎威”的鱼是谁?

比目鱼一生究竟集齐了多少个名字?

一条带鱼被抓住,总是带出一长串伙伴,它们是来救它,还是来吃它?

关于水生动物的内容,在《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里,你可以读到。

5

额外满足孩子学习硬知识的需求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除了主体部分向孩子讲述有趣有料的动物传奇,也充分照顾到孩子学习“硬知识”的需要。全书内容紧扣中小学语文、历史、科学、地理、生物等主干学科,在妙趣横生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捧腹大笑之余,不知不觉掌握必修的知识。是孩子课外读物很不错的选择。

童年智造实测

比如,书中涉及不少孩子必读的成语故事。《给孩子的清宫兽谱》里讲了一种叫“乘黄”的神马,因为它的毛皮是黄色的,古人还管它叫“飞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在诗中写道“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成语“飞黄腾达”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形容像神马一样快速奔腾飞驰上升,比喻升迁之快。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乘黄

在《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里还讲了一种叫“水喜鹊”的鸟,其实就是鹬。这种嘴巴细长的鸟,以贝壳为食物。《战国策》里曾讲过一个关于这种鸟的故事:易水边,一只河蚌打开了壳,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鹬,一嘴衔住了河蚌的肉。河蚌立刻合上了壳,牢牢夹住鹬的嘴。河蚌和鹬就这样僵持不下,谁也占不了便宜。不多时,一个渔翁走过来,将鹬和蚌一起擒获。这就是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方从中得利。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中的水喜鹊

《故宫里的博物学》在介绍动物的同时,还自然而然带出古代著名诗人创作与动物相关的诗词名作。翻开每本书,都能找到这样的大拉页,在动物的美图旁边配以古诗,帮助孩子加深对动物的理解同时,补充古诗词名篇,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童年智造实测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这套书里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比如,东汉时,雄才大略的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在《给孩子的清宫兽谱》里讲述异国兽——狻猊的来历时,就有详细介绍。狻猊其实就是今天的狮子。它是东汉年间,从西域进贡来的。而这段历史,就出自《后汉书》中的记载。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狻猊

这套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知识。比如,在《给孩子的清宫兽谱》里讲述了马作为草食动物,演化出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肠子。它的盲肠足有一米多长,布满褶皱,是微生物理想的发酵场所,用来消化草料。除此之外,马的其他消化器官也很强大。配合少食多餐的进食策略,使得马日行千里也不是梦。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旋毛马

为了加强孩子对科学、地理和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除了讲述动物故事之外,每种动物还会有一张“信息卡”,信息卡记录了动物在古画中的原名、现代科学名称、拉丁名、动物头像,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技能(如果这个动物是传说中的神兽)等信息,方便查询和识别。

童年智造实测

随书附赠精美注音表,全书零障碍阅读

为了保留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中故宫珍藏古画的经典原貌,《故宫里的博物学》里每种动物都保留了古画的原名,同时注明了现代的科学名称。也因此,书中有一些字,今天的我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临时查阅字典,会打断思路,影响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为此,出版方特地为每本书都设计了一张精美的书签,既可标记阅读进度,翻到背面又是生字、难字的注音表。这样,不用字典便可即看即查,让孩子零障碍阅读。读完全书,还帮助孩子掌握更多汉字。

这套书大12开经典精装版,收藏送人皆宜。内页采用优质铜版纸,对原画还原具有超高精细度。拉页设计,保留大幅原画,保证欣赏到每一处细节。

色彩华美,字体易读,亲子共读或独立阅读,都是对美育的熏陶。

穿线活脊,可以完全平铺在桌面上欣赏,阅读零压力。

打开《故宫里的博物学》,带你和孩子跨越知识和想象的边界,现在就开始吧!

博古通今穿越千年

《故宫里的博物学》共3册

童年智造优选价:元

扫码购买

还有更多学习干货经验分享、好书推荐,请戳“童年智造”







































白癜风诊疗指南
308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banyuz.com/shfz/3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