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记middot霜降草木摇落露为霜

小儿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407/4604154.html
初霜起,秋日将尽。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晴朗的深秋月夜,当温度骤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窗户、花草上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霜花,属于秋冬季节的独特景观便出现了。这看似剔透无暇的冰晶中寄居着数不清的微生物。当太阳升起,它们就悄悄融化成水珠,好似泪痕点点,哀叹着无可奈何花落去。霜降带走天地间最后一丝暖意,万物萧瑟,寒气逼人。为了顺应此时的肃杀之气,古时候每到霜降之日便会举行收兵、演武、祭旗纛的仪式,有“打霜降”“迎霜降”之称。将士们全副武装,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祭祀活动,礼毕齐放空枪三响,再试火炮、打枪,与当代的阅兵仪式颇有些相似。在一片萧条荒芜中,霜降也有属于它的亮色。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霜降前后恰是菊花遍开,赏菊饮酒之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是那火红的枫叶。另一种在此时盛开的花儿是花色“一日三变”的木芙蓉,有“霜降花”“拒霜花”的美誉。对农民来说,霜降是秋收秋种扫尾之时,也是预防霜冻灾害的关键时期。不过,伤害作物的并非霜花,而是低温——事实上,霜在形成过程中释放热量,消融时又吸收热量,减缓了气温下降和回升的速度,恰恰保护了受冻的作物。若气温降到0℃以下而未结霜,这种情况被称为“黑霜”,对作物的危害更大。经霜覆盖的蔬果含糖量增加,吃起来格外鲜美,有“霜打蔬菜分外甜”的说法。此时最应景的美食是柿子和板栗。香喷喷的柿饼、糖炒栗子,是专属于秋冬时节的软糯甜蜜。年的霜降节气从10月23日到11月6日,涵盖“豺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三个物候。霜降一候:豺祭兽霜降的第一个五天,豺开始大量捕获猎物,并把吃不完的猎物摆起来,就好像在祭祀一样。豺狼当道、豺狼虎豹……印象中,“豺狼”二字总是联系在一起,虽然它们指代着两种不同的动物。豺,战斗力最强的犬科动物,体型和狗差不多,外形看起来就像狼和狐狸的结合体。它的全身几乎都被红棕色的毛发所覆盖,腹部为米白色,嘴巴和尾巴有黑褐色毛发。豺是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适应力极强,耐热又耐寒,几乎从极地到热带都能生存,但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为主要的栖息地。豺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豺的11个亚种中,中国就有5种,包括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豺,分布在西部,主要是四川西部、新疆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四川豺,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东亚豺,分布在新疆一带的西亚豺,以及分布在中国西南部、西藏南部的克什米尔豺。豺。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在基因关系上,豺与犬属的狗、狼等是近亲,同样嗅觉敏锐、耐力极佳。豺和狼一样喜欢群居生活,其社会结构类似非洲野犬,由一只体型较大、经验丰富的豺领导,群成员驯服于它。它们经常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成员数量集中在3-5只,尤其在春季,这一团队规模特别适合捕捉小型有蹄类动物。与狼群相比,豺的社会等级没有那么森严,彼此之间也更为友爱。在狩猎开始前,团队成员会相互触鼻,进行身体摩擦,这是它们的“社交礼仪”。之后,所有成员会一起狩猎,获得食物后让幼崽先吃。相邻的豺群很少爆发剧烈冲突。在围捕大型猎物时多个豺群甚至会集合成三四十只的大群,形成强大的战力。它们喜欢在晨昏时刻用尖利的嚎叫声召集同伴,就像冲锋的号角。临时组建的“军团”成员可多达30只以上。到了繁殖期,所有的小群也会聚集到公共巢区,共用一套地洞系统作为“产房”。不过,对于猎物,豺就毫不留情了。豺的捕食方式与狼类似,多采取接力式追捕和集体围攻,以数量取胜。虽然豺的体型更小,长相看起来更加和善,但它的凶残程度与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很多陆地捕食者不同,豺并不会咬住猎物脖子使其窒息,而是由一只或几只豺正面攻击猎物头部,其它成员攻击猎物两肋。它们拥有弯钩状的锋利脚爪,攻击时能抓开猎物毛皮,勾瞎猎物的眼睛。它们还会从后方跳上黄牛等大型猎物的背部,并使出“掏肛”绝技扯出猎物的肠子。豺群攻击分食猎物的场景通常极为血腥惨烈,这也是其名列“豺狼虎豹”之首的原因。豺大胆凶猛,猎物种类与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重合度较高,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面对种群间竞争的压力,而豺对家畜的捕猎也让它们成为人类的眼中钉。豺群末次冰期后,大约在-年前,全球75%的豺从其原有分布地消失,曾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豺群如今只剩下亚洲的种群。由于猎杀、栖息地破坏和传染病,豺的种群数量仍在大规模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豺列为濒危动物,估计全球只有-只。中国关于豺的野外观察记录很少。根据近10年野外调查的结果,只有6个省(自治区)有豺的确切记录,基本都环绕在青藏高原边缘,分别为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新疆和西藏地区的保护区。迄今为止,监测到的数量最多的豺群是甘肃盐池湾保护区的九只豺,其它大多只拍到一两只。国内豺群大量消失的时期约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狩猎等伤害,毒药和炸药陷阱对豺群的杀伤力最大。因为痛恨豺捕猎家畜,人们用猪肉、内脏等包裹炸药,放到豺群出没之处,经常导致大面积的死伤。此外,藏獒兴起与豺群锐减的时段有所重合。专家推测,豺的迅速消失可能与群发性的疾病有关,比如狂犬病、犬瘟热等,同一生境中的其它犬科动物更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它们。对群居的豺而言,一旦传染疾病,就不是个体死亡那么简单。古人曾借助观察豺的行为判断猎物是否充足,以取用有节。《汉书·货殖传序》曰:“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如今,对大多数人来说,行踪成谜的豺已活成了传说。霜降二候:草木黄落霜降的第二个五天,草和树叶枯黄掉落。“霜降杀百草”。在严霜的威压下,植物渐渐失去生机,满目都是枯黄凋零的草叶。落叶是秋季的象征。在从树枝上打着卷儿飘舞落下以前,树叶先会经历一个变色的过程。在春夏季节,树叶通常是绿色的,叶绿素会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树根吸收的水分结合,在阳光的帮助下制造糖分,为树木提供营养。到了秋季,光照强度渐渐减弱,叶绿素也随之减少,树叶中曾经被叶绿素掩盖的类胡萝卜素开始显现出来。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前者橙黄色,后者则是黄色。如果类胡萝卜素被植物中的单宁酸氧化破坏,叶子的颜色会变为棕色。除了黄色、橙色和棕色,叶片有时还会变成红色和紫色,这与花青素有关。花青素是叶片中残留的糖分在阳光作用下产生的,低温、缺氧、缺磷等不良环境也会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和积累。根据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在每片叶子中的不同含量,叶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颜色,金色、橙色、黄色、红色乃至紫色,一起组成那绚烂的秋色。变了色的叶片已做好从树上掉落的准备。水杉树叶变色当天气日渐寒冷,空气愈加干燥,树根从地下吸收的水分开始减少,树叶里的水分又通过叶表空隙大量蒸发,长此以往,树木很快会变得干枯。为了维持生存,放弃叶片成为树木“壮士断腕”的选择。此时树叶中会产生一种叫“脱落酸”的激素,在它的作用下,原本牢固的叶柄基部形成几层脆弱的薄壁细胞,被称为离层,离层周围会形成自然的断裂面。当得不到水分的叶子逐渐干枯,断裂面越来越明显,一阵秋风吹过,叶片便倏然落地。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挂在树梢的叶子最后落下。因为树木总是将大量养分输送到树枝,以便更快地向外生长。脱尽叶片的树木降低了水分蒸腾和养料消耗,终于可以安全过冬。覆盖在土壤表面的落叶能抑制扬尘,保温保湿,还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人类则因此收获了一地金黄的天然景观。不过,并非所有树木的叶片到了秋冬季节都会干枯脱落。只有落叶树才会如此,如梧桐、杨树、柳树等乔木和灌木。绝大多数的落叶树地处温带气候条件下,它们的叶片在一年内枯死,全部老叶脱落后树木便进入休眠期。还有些树四季常绿,被称为常绿树。它们的叶片并非永不凋零,只是通常更长寿,如冬青叶可活1-3年,罗汉松的叶子可活2-8年。它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休眠期,一年四季都有落叶,同时也长新叶。罗汉松常绿树分阔叶和针叶两类:常绿针叶树多半是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常绿阔叶树则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棕榈、香樟、珊瑚树等。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树,只要仔细观察它的叶片特征,你就可以大体判断出它究竟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落叶树的叶片一般舒展轻薄,容易蒸发水分,也需要更多的营养;而常绿树的叶片厚一些,通常具有蜡质的保护膜。除了落叶树,“一岁一枯荣”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为深秋平添了几分萧瑟。在“碧云天,黄叶地”的背景下,秋日的帷幕笼罩四野,再一点点落下。霜降三候:蛰虫咸俯霜降的第三个五天,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都垂头不动,进入冬眠状态。天寒地冻,植物枯萎凋落,动物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安全度过饥寒交迫的漫漫冬日,一些动物选择不吃不喝呼呼大睡。动物以中止生活活动的状态去越冬,称为冬眠,通常指恒温动物季节性的非活动状态,也广义地适用于陆生变温动物(节肢动物、陆生贝类、两栖类、爬虫类等)的越冬。与日常睡眠不同,冬眠是一种全身性的生理变化过程,涉及心跳减慢、呼吸变弱,耗氧量降低,体温也会显著下降。刺猬、蝙蝠等小形哺乳动物会冬眠。与大形动物相比,它们的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放热比例也大,因为冬季缺乏足够维持体温所需的食物,它们选择了按下生命的“暂停键”。秋天的刺猬刺猬是典型的冬眠动物,一到冬天就会蜷缩着身子躲进泥洞,不吃不动,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变得奇慢。据说将冬眠的刺猬浸入水中,过半小时它才会苏醒,而醒着的刺猬如果浸到水里,几分钟就会淹死。土拨鼠等动物会进行社会性的冬眠。每个冬眠点都会有多达20只成年和幼年的土拨鼠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松鼠、獾、棕熊等动物在冬天会陷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与冬眠动物不同的是,它们的体温并不会大幅下降,这种状态被称为冬休。冬休的动物会时不时地醒来,换一下睡姿,但同样不吃不喝不排便,仅靠储存的脂肪度日。另有研究发现,某些鹿会在冬季将体温降至15℃进入静息状态,它们并不终日昏睡,而是通过将新陈代谢降低到夜间水平度过严寒。昆虫、爬行动物等变温动物(冷血动物)的体温随着冬季的到来与外界温度一起下降,很快就变得无法行动。它们一般会在失去行动能力之前找到温暖避风的地方进行过冬准备。这种被迫的静止状态被称为“僵冷状态”,或“被动式冬眠”。快步入冬眠期的蛇对于动物形形色色的蛰眠状态,人类时常心生羡慕,幻想也能获得冬眠的“绝技”,这样不但可以在临床手术中代替麻醉,还能用来延长寿命,甚至有望为未来的星际之旅提供帮助。事实上,在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发现,40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可能就会冬眠。因为科技和生存技能的提升,我们早已不需要靠冬眠求生,人类想要实现的,是“冬眠自由”。欧洲航天局已启动了“人工冬眠”的研究,希望将其运用在宇航员身上。在浩瀚的星空中睡一觉,醒来就到达了一个数万光年外的陌生星球——也许,当我们唤醒了原始人类的冬眠技能,这宛若科幻小说般的场景将走进现实。这期,我们将回顾寒露的物候观察记录。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立冬三候,同时回顾霜降的物候观察记录。(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fl/9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