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戴学堂(海南)
商务合作投稿要求请看文末
最初对西沙的印象是小学三年级或是四年级的课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说南海上有一个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特别是海里的鱼,有的身上长满了彩色的花纹,有的身上长有一簇红缨。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少年朋友儿童团都喜欢拿红缨枪抓特务。当时我想,这鱼身上长着一簇红缨,是不是也可以做红缨枪。
再后来看描写西沙海战的电影《南海风云》,岛上有成片的椰子林,渔民背着冲锋枪,一边打鱼,一边在海上巡逻。那时农村生活艰苦,想着这渔民天天在海上打鱼,每天都有鱼吃,生活一定很幸福。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看来确实名副其实。
电影有个桥段,南越海军看到我海军军舰上的深弹(深水炸弹),以为是导弹,吓的大叫,“导弹转舵,导弹转舵”。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同学之间经常打闹,看到个子矮小打输了的,我们就会学着电影里南越海军的腔调说,“导弹转舵,导弹转舵”,提醒个子矮小的同学赶紧开跑,免得挨打。不过,电影给我们最深印象的还是海军叔叔穿着笔挺的水兵服,水兵帽下黑色飘带在军舰上迎风飘舞,很英俊也很帅气。那时,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海军战士,巡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保卫西沙。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参军,很幸运,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穿上了水兵服,登上武昌开往湛江去的火车,这时我们仍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地是哪儿。我们一行在湛江火车站下火车后已是晚上10点多,南海舰队派卡车拉我们去兵站。军用卡车行驶在湛江的城市大道上,两旁都是电影中西沙群岛那样高高大大的椰子树,有些调皮的青年,骑着自行车挥着手对我们大叫,“西沙是你们的,西沙是你们的”。这时,我隐约的感觉到,我们这批兵可能是去守西沙,或许可以看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圆儿时的梦想。
到部队后,我被分在一支高射炮兵部队,与我同一个公社来的潘先云,则分到了西沙。潘先云在新兵连来信说,西沙很艰苦,寂寞孤单,没有蔬菜吃。我在信中劝他,安心服兵役,保卫祖国是每个男人应尽的义务,驻在艰苦地区,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骄傲。
那时,我时不时冒出想去西沙的念头,想去西沙的海边捡一些贝壳来收获未来的爱情。连队在山顶上,山脚下就是西沙中转站,那儿有一部无人值守的电话。连队的赵杰,经常到那儿打电话,找西沙的战友聊天。
当兵的第二年,连队胡成的战友从西沙探亲返回部队,因为没有交通上岛,滞留在西沙中转站,经常到连队找胡成聊天。这时我才知道西沙还有交通不便这个难题,而等待上西沙的交通,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没个定数。
胡成的这位战友说他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永兴岛很大,在海边可以捡到很多漂亮的贝壳,有些贝壳很小,连起来像一串串珍珠,有些贝壳很大,可以当小螺号吹。这位战友还说,西沙还有大大的海龟,到海边产卵。海龟是国家保护动物,战友对海龟都很爱护。我想,西沙不仅可以捡到贝壳,还可以看到海龟,虽然艰苦,但也有快乐,比起连队单调的生活来,也是一种幸福。
88年冬季的一天,潘先云从西沙探亲返回部队,滞留在西沙中转站,经常上山到连队找我玩。潘先云从老家带了很多吃的东西,好多孝感麻糖因为天气原因有些熔化变形,令人奇怪的是,潘先云还带了很多咸鸭蛋,还有一大袋晒干了的黄土。潘先云说他在一个叫珊瑚的小岛上,鸭蛋是准备留给小岛上的战友们吃的,江汉平原的黄土是用来给岛上改良土质种蔬菜用的。这时,我才知道,西沙这个地方,没有蔬菜吃,蔬菜是奢侈品。
有个周末,连队的赵杰又下山去那个无人值守的电话机打电话,回来时说西沙中转站有个孝感兵刚探家回来,滞留在中转站。我和连队的黄卓平连夜下山去中转站找到这位战友。这位战友叫魏四忠,祝站人,与我们一个车拉个来的,分在西沙部队。此后,魏四忠晚上时不时到连队找我们几个孝感战友聊天。有天晚上,魏四忠买了一大串香蕉,背到山上的连队气喘吁吁地说,上山的路这么陡,太难走了,你这个连队除了有水洗澡,和西沙也差不多。魏四忠说,西沙这个地方艰苦自不必说,最难受的是没水洗澡,吃的水都是用水船从榆林港运过来的,很珍贵,洗澡用的都是岛水,岛水有些咸味,洗在身上油腻腻的,像上涂抹一层盐。这时,我才知道西沙不仅吃菜难,而且吃水也难。魏四忠说,现在永兴岛上正地建机场,可以收集雨水,机场建好后,可能就有淡水洗澡了,不过,我们可能赶不上,机场建好我们也该退伍了。魏四忠叫黄卓平用苦楝树的叶子把香蕉“窝”几天,讲到西沙的机场,表情有些兴奋,还带着些许遗憾。
一年后,我上军校,军校的军事教员丛博资给我们上手枪课。丛教员是参加过74年西沙海战的老兵,当时珊瑚岛,金银岛等几个岛屿还在南越手上,是丛教员他们亲自收复过来的。丛教员说,虽然现在火炮导弹等远距离武器都很发达,国家也很重视,但也不能小看这些轻武器,当年他们收复西沙群岛时,双方距离很近,我们4条小艇打南越4条美制军舰,南越军舰比我们大得多,我们就是靠手榴弹冲锋枪这些轻武器把南越军舰打垮的。所以,同学们要重视手枪课,对轻武器也要重视,平时多训练,战时才能用得上。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到西沙海战的真实战斗,丛博资是河北人,身材魁梧,颇有燕赵侠士的风采,西沙海战结束后交流到军事院校执教。最近几年观看西沙海战的纪录片,了解到,当年海战时,我们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4条小艇紧紧盯着南越的4条大舰,两条舰相距不过10来米,进入南越军舰火炮射击的死角,因而手榴弹冲锋枪都派上用场。丛教员上课时偶尔会讲到西沙海战,并鼓励我们毕业后到西沙等边远艰苦的地方工作,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做出自己的贡献。
军校毕业时,我本想申请分到西沙艰苦的地方去,但又没有勇气跟领导提出来,只能任由学校自主分配。这样,我就到了一个偏僻的团机关开始我的军官生涯。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实行裁军精减计划,我这个团在裁编之列。裁编后,医院。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也渐渐成长,一路从匆匆少年走来,转而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把生活过成了“日子”,紫米油盐如影相随,虽然无形却有些沉重,暂时忘却去西沙的想法。
那时我寄住在部队的公寓住房,对面住着一位满头银发面目慈祥的老太太,大伙都叫她周阿姨。周阿姨问我老家是哪里,我说是湖北孝感。这时,周阿姨愣了一下,目光里多了一份柔和,攀谈起来。
原来,周阿姨是西沙海战烈士冯松柏的遗孀,年1月19日西沙海战打响,我海军艇政委的冯松柏(湖北黄陂人),在指挥台指挥战斗,被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39岁,是海战牺牲的十八位烈士中职务最高的。虽然海战的硝烟渐行渐远,但周阿姨一直受到部队干部战士的敬重。周阿姨对一茬一茬的新战士都出表现一种母亲般的怜爱,特别是对湖北籍的战士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获知我老家是孝感的,周阿姨在短暂地惊讶后露出高兴的神情,鼓励我在部队好好干,为家乡人民争光。
周阿姨虽然是崖县本地人,但作为湖北黄陂的媳妇,对黄陂有很深的感情。在周阿姨的记忆中,黄陂是孝感地区的一个县,孝感黄陂两地有一个尽人皆知表示两相不欠的歇后语—黄陂到孝感---现(县)过现(县),也表示两地距离之近和联系之密切。我每次碰到都亲切地叫着周阿姨,周阿姨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周阿姨有3个女儿1个儿子,对我们战士很友好,女儿都嫁给湖北籍的军官,儿子在军工厂上班。我有时带着小孩下楼去玩,周阿姨的儿子就会很友好的对小孩说,小朋友,叫我叫什么呀。“叔叔”,女儿天真地说。这时,周阿姨的儿子有些诚恳地说,我是黄陂人,你应该叫我“舅舅”(在孝感黄陂一带,舅舅是最尊重最亲的称呼)。
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在我的西沙情结逐渐淡去的之时,能与烈士遗孀做邻居,在平常的日子里能感觉到英雄的光环,我感觉自己很幸运,儿时守卫西沙的念头一下子又冒出来。
年初,我报名去西沙。上级有关部门对申请去西沙的干部战士进行考察时问我去西沙的目的,我实话实说,儿时的我就有从军去西沙站岗放哨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我与西沙海战的烈士遗孀比邻而居,我认为,保卫西沙,建设西沙,是对海战中牺牲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周阿姨最好的回报。
年冬季的一天,乘坐去西沙接退役老兵的补给舰,我踏上了守卫西沙的征程。
虽说此时已当了多年的海军,但我这个海军一直在陆地上,从来没有坐过军舰,是个十足的“旱鸭子”。第一次上补给舰,还很有些很好奇的心理。以前偶尔与军舰上的战友聊天,说水兵很辛苦,“晕船”不好受,因为没有自己的体会,总是不屑一顾,想当然地认为,“晕船”有什么可怕,对水兵“晕船”总有一些质疑,而且羡慕水兵还有航海补助。
利用乘军舰去西沙换防的机会,我也过了一回水兵的“瘾”。这时,我才体会到水兵的“晕船”的感觉,那种生不如死的感受,不亲自体验,实在难以言说。
补给舰出榆林港后,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整个脑袋开始一阵阵昡晕,这时你除了躺下,什么也不能做。刚开始我还能努力爬起来,扭着头将胃液吐往海里。这时我向海上瞄了一眼,整个大海茫茫无边,墨绿色的海水就像是一座座青山,一座座青山紧紧连,补给舰就穿行在一座座青山的沟沟壑壑之间,像被一只巨人之手拿捏着,一会儿被那只手深深的按进墨绿色的海水里,一会儿又被那只手提溜出来。所有的人都待到舱室人,平时偌大的甲板就像一只海豚,一会儿钻进海水里游泳,一会儿钻出来呼一口气,随着甲板的钻进钻出,补给舰就这样频繁的摇晃着。浪高5米,一排排巨浪打到四楼的驾驶台上,整个驾驶室地板上全是水。刚开始尚有身体素质好的不晕船的战友在会议室晃来晃晃彼此交流着什么,三个小时以后,脸色由红润变得蜡黄,全都爬下了,轮流挣扎着到过道上往海里吐。这个时候最难受的是上厕所,补给舰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摇晃,双手握着厕所的固定手把,上边是呕吐的胃液夹着黄胆,一阵臭味,下边是黄色的尿液,一阵臊味。这个时候你的嗅觉已完全丧失,分不清哪些是臭味那些是臊味,你能做的,就是尽快回去爬在舱室,在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难受中接着吐。
补给舰过北礁时,海上的风浪似乎来得更加猛烈,一排排巨浪打在四楼的舷窗上,发出“轰轰”的响声,补给舰摇晃得更加频繁,心脏的跳动也不像往常一样有规律,随着补给舰的起伏,一会儿提到嗓子眼上,一会儿跌到肚脐眼下。这时,一只老鼠从餐厅跑出来,目光呆滞,发出“打喷嚏”的声音,完全没有躲避人本能。我顿时明白,因为剧烈的摇晃,老鼠也受不不,也在晕船。一个战友马上找来一张报纸,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抓起老鼠连同报纸扔到海里,嘴里喷喷的说,苏晓明唱的《军港之夜》完全是没有海军经验的词人编出来的,这海浪哪里是把战舰轻轻的摇呀,明明是死命地摇,快要把人摇死。
第二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海上风很大,有战友说西沙快到了。因为有希望,所有人一下子兴奋起来,顾不上晕船的难受,一个个站起来,向远方望去。这时可以看到,远方的海面上有一个小岛,可以隐约地看到郁郁葱葱的森林,所有的人都长嘘一口气,“到了,西沙到了,永兴岛到了”。
几只海鸥在沿着补给舰飞行,发出欢快的叫声,成群的小鲨鱼在补给舰边上游动,有的小鲨鱼像个淘气的小孩,从海面跃出,又很快的钻进去。太阳慢慢地从地平线升起,像一只红色的火焰,把天边照耀得红红的,好像铺了一道金色的霓裳。小岛越来越近,森林越来越茂密,在永兴岛周边的七连屿也清晰起来。七连屿是环永兴岛的七个小岛,远远看去,像一串珍珠镶嵌在海面上,也像一排哨兵,守卫着永兴岛。七连屿是无人居住的小岛,偶有渔民在此晾晒鱼干,补给淡水(七连屿有一个小岛上有淡水)。
经过19个小时的航行,补给舰终于靠上永兴岛的码头。码头上集积了很多人,热闹非凡,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探亲归来的战友。南腔北调各种方言在此汇集,有的挥着手大叫,班长,我在这里,老家的土带来了吗,有的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把三轮车放在远离码头的树荫下,人却早飞到码头这边来。探亲归来的战士刚走下补给舰,大包小包就被接亲的战友们揽下来,像久别的亲人一样,诉说着分开的一些故事,交待战友小心包里从老家带来的黄土,晕船的不愉快早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太阳出来的,晒得人发烫,凡是裸露着的皮肤,可以感觉到炽烈的紫外线像针一样扎着,有些隐隐的伤痛感。这时,我发现,有所来接亲的战友,无论新兵老兵,脸色都是深黄深黄的,像烤熟的面包一样,很多穿短袖的战士,胳膊都呈现深灰色。由于更靠近赤道,西沙的紫外线比三亚更加强烈。西沙的战友说,三亚的太阳与西沙比起来,就像是星星和月亮。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西沙的行政中心。经过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驻守建设,我上岛时,永兴岛上已是绿树成荫,植被良好。岛上有条北京路商业街,银行、粮站、医院,日用小百货等政府单位分布在北京路的两边。岛上有日本楼和海军收得西沙纪念碑等文物。
日本楼是靠近海边的一个三层瞭望台,有些破烂不堪。抗日战争暴发后,海南岛沦陷,日本人在永兴岛上修了瞭望塔,以便观察周围海况,是当时永兴岛的制高点。海军收复西沙纪念碑在通往日本楼的一条主干道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永兴、太平两舰收复西沙南沙诸岛,由海军参谋张君然立石刻碑于此,永兴岛因此而得名。
岛上官兵精心爱护着岛上的一草一木,营区每棵树下,官兵都用废弃的啤酒瓶围成一圈,啤酒瓶装满从老家带过来的黄土倒放着,高于地面以便存储雨水,这样既可以做到环保,又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招待所小院内有个“将军林”,是来西沙视察的将军亲手种植的。凡是来西沙视察的将军,都会亲手种上一棵椰子树,以激励官兵保卫西沙,为国守边。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呵护,“将军林”的椰子树有些已长得高高大大,成为参天大树,结满了椰子,有些新苗初出,正在茁壮成长。每棵树上都挂着将军的姓名和种植时间。著名的军旅作家车夫也在“将军林”里种植过一棵椰子树,读高中时,对车夫的描写西北边疆军人的作品《兵车行》,印象颇深。我散步到将军林,总会情不自禁地抚摸车夫亲手种下的这颗椰子树,希望沾沾车夫的灵气,写出像车夫一样反映边防军人优美的文字。
站在机场边上眺望石岛,就是西沙著名的老龙头风景。从这个方向看,石岛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凌空而起。由于海水的冲刷,石岛在这里有一个大大的凹陷,壁立千仞。海浪重重的打在岩石上,在凹陷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发出“隆隆”的回声。这里的海水蓝得发亮,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杂质,如纯洁的处女,如果说三亚的海水是碧蓝的话,西沙的海水更像是天蓝。风平浪静的时候,抬头是蔚蓝的天,低头的碧蓝的海,你分不清,天空的蓝和海水的蓝,哪个更蓝,祖国的天空和祖国的海洋,就像是是祖国母亲的手心手背一样。第一代守岛人,在崖壁上刻下“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看到这四个大字,这时,你虽然身在南海的小岛上,但心中却有一个伟大的,辽阔的祖国。作为祖国的儿子,能守卫这片神圣的国土,一种骄傲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和这种骄傲与自豪相比,小小的晕船又算得上什么呢。正是这种骄傲和自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沙人,他们爱国爱岛无私奉献。
办公室的同事杨刚是一位在西沙服役13年的老兵,重庆云阳人。杨刚从新兵开始,一直在西沙服役,在每个小岛都驻守过。杨刚说,虽然西沙条件艰苦,高盐高湿,一辆质量很好的自行车,在西沙放3个月,就会锈得不成样子,完全没有新车的模样,因长年驻过西沙,很多官兵患有风湿病,膝关节有些疼痛,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人叫苦,所有在西沙驻守的官兵,都能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的牵挂,都有一种自豪感。杨刚说,全国有13亿人,几乎人人都知道西沙,而有机会守卫西沙的则不多,这是一种幸运。正是这种幸运,让一代又一代西沙人,把青春留在小岛上,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才有边疆的和平与安宁,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