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出海扇形远航,最后殊途同归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大家好,今天小成和大家聊一聊:郑和出海扇形远航,最后殊途同归。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与前三次下西洋相比,这次下西洋的航程要多出一倍左右,需要拜访的国家也相应增加。因此,郑和派出了很多分船队“舟宗”来分担任务,由随行的副使太监等人担任分船队的首领,前往不同的国家,返航时约定在古里、满剌加、苏门答腊等几个中转点集合,再一起回国。

郑和船队这次出使,除访问东南亚、南亚诸国是重复前三次出使的航程,其访问西亚及非洲各国,则是经历了新的航程。

按照事先预定的方案,郑和与王景弘一起,共同率领大舟宗船队去非洲访问,由各位副使分别率分舟宗访问忽鲁谟斯、祖法儿、阿丹等阿拉伯国家郑和前三次航行,都是“西洋近国”,明成祖认为“远者犹未宾服”,因此命令郑和再扩大航程,遍访西洋更边远诸国,忽鲁谟斯即成为首选之地。

此后三次航行,郑和船队开赴更遥远的海域,横跨了整个印度洋,直至非洲东岸,故忽鲁谟斯之行,实为郑和七下西洋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次航行。

忽鲁谟斯即今伊朗,地处波斯湾与阿曼湾交汇处,是进入波斯湾的第一个重要港口,阿伯拉人又是当时全世界出名的精明能干的商人,所以这里商船云集,十分繁华。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其处气候有寒暑,春则开花,秋则落叶,有霜无雪,雨少露多。”

“土瘠谷麦寡,然他方转输者多,故价殊贱。民富俗厚……人多白皙丰伟,妇女出则以纱蔽面,市列廛肆,百物具备。”明成祖大概对忽鲁谟斯也有所耳闻,所以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要郑和前往拜访。这次下西洋,忽鲁谟斯仍旧是船队的首要目的地,所以郑和大概会率领宝船队的主要力量前往忽鲁谟斯。

大约是在永乐十二年()年底或永乐十三年()年初,郑和率领宝船队到达了忽鲁谟斯。郑和率领使团上岸之后,发现这里确实同传说中一样繁华,商旅云集,贸易发达。

这里的国民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忽鲁谟斯国从国王到普通老百姓皆信仰伊斯兰教,尊谨诚信,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沐浴斋戒。他们皮肤白皙、体格健壮,而且衣着整洁。因为善于经商,所以里的人大都很富裕。偶尔有人因为变故陷入贫困,大家也会对他进行救助,并为他提供做生意的本钱。

忽鲁谟斯气候四季分明,冬天不太冷,有霜无雪,全年雨量稀少。

当地农作物不多,米麦等粮食均由外地贩运而来。干果类有核桃和松子,瓜果有葡萄、石榴、西瓜、甜瓜、花红、桃、万年枣(可能是指椰枣)等,但这些蔬菜、水果、干果与中国的品种有很大的不同:“其胡萝卜色红大如藕。甜瓜尤大,有高二尺者。核桃色白壳薄,可以手碎(用手轻轻一夹,壳就碎了)。

松子长寸许。葡萄干有三四种,一种如枣干紫色;一种如莲子大,无核结白霜;一种仅如豆,颇白。石榴大如茶盅。花红大如拳,香美。”蔬菜有葱、韭、蒜、萝卜、菜瓜等,牲畜有骆驼、马、驴、牛、羊。

由于各国商人云集,忽鲁谟斯有繁华的市场,终日熙熙攘攘,商贸发达,到处摆着来自各地的“诸番宝物”,各色宝石如剌石(一种玫瑰色宝石)、祖把碧(一种苍绿色宝石)、祖母绿(绿宝石)、猫儿眼(金绿宝石的一种)、金刚钴(钻石)、珍珠、珊瑚树、琥珀等应有尽有。

还有出自阿拉伯地区的各色纺织品,如十样锦剪绒花单、青红丝嵌手巾等。这里有各种店铺唯独没有酒馆,因为按伊斯兰教教规,饮酒是违背教规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市场上很热闹,舞刀弄棒耍杂技卖艺的,看病卖草药的江湖郎中,应有尽有。

中国的船员水手上岸后还发现,街上有很多店铺出售烤羊肉、烧鸡、薄饼和一种叫“哈里撒”的面食,当地人的食物多以酥油拌米饭。

因为岛上种植的稻谷和麦不多,居民食用的米、面一般都从集市上购买,人口少的家庭习惯直接买熟食食用,三四口之家往往在街上的店铺买熟食,家里多不生火做饭。

不过,由于伊斯兰教是禁酒的,所以全城找不到一家酒馆,不免令人扫兴。当时,随郑和下西洋并担任通事的有三位,分别是哈桑、马欢和郭崇礼。哈桑原是西安羊市大清真寺的掌教,信奉伊斯兰教,精通阿拉伯语。马欢,浙江会稽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也精通阿拉伯语。

郭崇礼,事迹不详,应该与马欢相似,也精通阿拉伯语。回国后,两人合著了一本书《瀛涯胜览》,详细记述了他们下西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记述了以下两件事:在忽鲁谟斯,市面上人气很旺,还有各种各样的杂耍表演。他们见到了一些杂技表演,演员拿出一根木棒,将它竖在地上,然后牵来只小白羊。这时,他拍着双手,嘴里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小白羊竞随着他的节拍不停地跳动起来,并慢慢走到木棒旁边,纵身一跃,两只前脚准确无误地站到木棒顶尖儿上。

接着,演员又拿出一根木棒,竖在小白羊后腿近旁,然后发出一声号令,小白羊将后腿一跃,一点儿不差地也站到木棒顶尖儿上。当小白羊站在木棒上时,身体左右摇摆,观众都很担心,生怕它会摔下来。可小白羊一点儿也不在乎,在木棒上轻轻摆动,像舞蹈一般。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演员又把两根木棒抬起来,在其下面再接一根木棒,一连接了五六次,把小白羊抬到一丈多高。

观众非常担心,生怕小白羊会摔下来。可小白羊并不害怕,仍悠然地轻轻摇摆。观众拼命喝彩,掌声不断。这时,“啪”的一声,木棒突然断开,小白羊从空中摔落下来。众人大惊失色。就在小白羊快要落地时,演员抢步上前,把它接住,抱在怀里。观众这才松了口气。

接着,又一个演员牵着一只猴子走上台,开始表演耍猴。他用厚布蒙住猴子的眼睛,蒙了好几层,确信猴子已看不见东西了,这才挑了一名观众,要他打猴子头一下,然后走开。那名观众照着做了,演员把布解开,猴子立即到人群中寻找,找了几个来回,终于把那个人找了出来。观众轰然雷动,可谁也猜不出什么原因。这其中大概有些玄机,但却给通事马欢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和的船队在忽鲁谟斯受到国王友好的接待,郑和向国王赠送了贵重的礼物,忽鲁谟斯国国王也委派使臣随船队前往中国,并回赠了狮子、金钱豹、阿拉伯马等珍稀动物和宝石、珍珠等礼品。

此前,忽鲁谟斯同明朝从来没有过外交上的正式往来,郑和来到忽鲁谟斯后,首先对该国的国王、妃子和大臣进行了赏赐,以表示明成祖希望与忽鲁谟斯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国王在了解明朝使臣的来意后,表示也会派使臣跟随郑和的宝船队前往中国朝贡,并准备了马和其他特产作为贡品。

另一支分舟宗在副使太监的率领下,从古里出发,来到了祖法儿国。

祖法儿国(也称佐法儿)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是现在的也门佐法尔。马欢《瀛涯胜览》记载:“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北,好风行十昼夜可到,其国边海倚山,无城郭。

东南大海,西北重山。国王国人皆回教门,人体长大,貌丰伟,语言朴实。”费信在《星槎胜览》“祖法儿国”条中记载:“临海聚居,石城石屋,垒起高三五层者,若塔其上。”可见这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国度。

也就是说,从古里国开船,向西北方向,顺风十昼夜可达。该国依山面海,气候温和,不冷不热。农作物有米、麦、豆类和各种杂粮蔬菜有瓜、茄子,家畜、家禽有牛、马、羊、驴、鸡、鸭,也饲养猫和狗。骆驼有单峰和双峰两种,人们出行多骑骆驼。

祖法儿国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当地人身材高大魁梧,国王贵族用白细布缠头,穿细丝嵌圆领的青花长袍,或金锦衣袍,足穿番鞋或皮靴,平民百姓也是缠头穿长袍,足穿靴或鞋。

每逢礼拜日,上午市场禁止交易,男女老幼都要沐浴,用蔷薇露或者沉香油涂抹身体和脸,再换上干净衣服。当地人使用香料很普遍,用小土炉焚烧沉檀、龙涎香等香料,以熏身体,芳香经久不散。

祖法儿国气候常热,一年之中,气温常像中国八九月份的样子。其国物产丰富,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土产乳香,其香乃树脂也,树似榆而叶尖长,斫树取香而卖。土地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米麦豆粟稷麻谷及各种蔬菜都有种植,盛产瓜茄,尤多芥瓜。

山中有驼鸡,身形如鹤,脚高三尺,行走如骆驼,土人捕获来卖。在西亚诸国中,祖法儿以盛产乳香等香料而闻名。在郑和船队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郑和使团这次来祖法儿国访问,并向国王颁发了明朝皇帝的诏书并赏赐各种礼品,国王很高兴,便通过头目告知国人,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等香料与中国船队携带的丝绸、瓷器进行交易。

另一支分舟宗船队则到了剌撒(Rasa,今属也门)和阿丹(Aden今也门亚丁)《星槎胜览》中记载剌撒“倚海而居,土石为城,连山旷地,草木不生,牛羊驼马皆食鱼干。民俗颇淳,气候常热,田瘠少收,唯麦多有,数年无雨,凿井绞车,羊皮袋水,田女拳发,穿长衫,妇女妆点兜头,与忽鲁谟斯同。…地产龙涎香、乳香,千里骆驼,余无物也。

货用金银、色缎、色绢、瓷器、米谷、胡椒之属”。《星槎胜览》作者费信,还在这一条记载后附诗一首:“海丘名剌撒,绝雨亦无寒。层石垒高屋,狂涛激远滩。金银营土产,驼马食鱼干。虽有龙涎货,蛮乡不可看。”永乐十四年,其国遣使来访,明成祖“命郑和报之”,由此看来,郑和于次年第五次下西洋,任务之一即为对该国的回应性访问。

“阿丹在古里之西,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至”,“地膏腴,饶粟麦。人性强悍,有马步锐卒七八千人,邻邦畏之,王及国人悉奉回回教。”《瀛涯胜览》这样描述阿丹国。阿丹即今也门共和国首都亚丁,是一个天然良港,也是世界各地船舶东西往来必经之地。

阿丹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是郑和船队前往古里以西远航必访的西亚国家。

这次郑和船队分舟宗来访,本着与阿丹建立持久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也对这个素有所闻的国家作了一番全面的了解。此后,在永乐十五年及宣德五年(),郑和第五次、第七次奉使剌撒时,都曾访问了阿丹,“其王甚尊中国,闻和船至,躬率部领来迎。人国宣诏讫,遍谕其下,尽出珍宝互易”。

在阿丹国采风问俗、参观访问的同时,郑和使团成员又进行了贸易活动。阿丹国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类店铺林立,各色货物应有尽有,叫卖声相闻,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郑和使团在此用纶丝色缎和青花瓷器等与当地商人交易,同时购进香料和一些比较罕见的珊瑚树和宝石等。

郑和船队这支分舟宗结束在阿丹国的访问后,下一步是去天方国访问。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出航前,就有去天方国的打算。在西安羊市大清真寺年(清嘉庆二年)《重修清净寺记》中记载:“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

为了到天方国访问,特地到西安去访求“可佐信使者”,可见郑和对这次天方之行是十分重视的。

郑和船队从阿丹港口起航,往西北穿越红海,即到天方国港口秩达。《瀛涯胜览》载:“天方,古筠冲地,一名天堂,又日默伽。水道自忽鲁谟斯四十日始至,自古里西南行,三月始至。”天方今属沙特阿拉伯,其地“于西域为大国,四时常似夏,无雨雹霜雪,唯露最浓,草木皆资之长养。土沃,饶粟、麦、黑黍。人皆颀硕。男子削发,以布缠之,妇女则编发盖头,不露其面”。

关于郑和本人是否到过天方,史学界至今意见尚不一致。至于郑和究竟是否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天方国的麦加,前面说过,第四次航行之前,郑和亲自到西安找哈桑,请他做翻译,就是因为他懂阿拉伯语,而且在天方国生活过多年。懂阿拉伯语的马欢也是这次加入船队的,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打算访问天方国,与阿拉伯世界建立外交联系,是肯定无疑的。

但在所有涉及第四次航行的文献记载中,都没有提到天方国。尤其是由郑和亲自刻石勒碑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也没有提及此事。倘若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时果真访问了天方国,却不予记载,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天方国是阿拉伯世界的泱泱大国,与天方国的建交、开展贸易是件大事,何况郑和本人就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如果到过天方国,必定要参拜圣城麦加,会留下许多佳话的。

在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写的《星槎胜览》以及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里,凡是提到“天方国”的条目,都注明是宣德五年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的船队分出一支小分队同往古里国,领队的是洪保。当他得知古里国派人去天方国,于是派遣七人搭乘古里国的船前往麦加。

也就是说,郑和本人和大规模的船队一直没有到达麦加,去天方国的仅仅只有七个中国人,这还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发生的事。

为什么一直期望赴天方国的郑和始终未能如愿呢?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航程遥远,时间上来不及,如果船队去了麦加,当年无法返回国内。另一种可能是在前往天方国途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打乱了郑和的计划。

那么会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呢?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船队遇到了红海的强劲风暴。风向的突变,使船队不仅不能驶入红海,前往天方国的麦加圣城,反而不得不掉转船头,随风漂泊,向南方的非洲东岸航行了。

总之,不论是上面提到的哪一种情况,郑和与向往很久的圣城麦加失之交臂了,这不能不说是郑和终生最大的遗憾。

船队的主力经亚丁湾,过曼达海峡,向着遥远而神秘的非洲大陆挺进。

像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航海家一样,郑和此刻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海洋,没有一张前人的航海图可以告诉他们船队驶向何方,船上最有经验的水手也不知道海洋的尽头在何处,更没有人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

至此,郑和师团已经访问了阿拉伯半岛各主要国家,现在唯一主宰他们的信念是勇往直前,以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劈波斩浪,去探险,去发现新的世界……

今天小编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历史趣闻,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yc/10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