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13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4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作为深圳的绿肺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大鹏新区年世界环境日和世界海洋日宣传周于当天启动,回顾了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发展十年成果,发布全国首部《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启动。
▲大鹏新区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大鹏新区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提出到年底,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城在山海内,人处生态中”美好发展格局。大鹏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阳在致辞中表示,新区将坚持海域、流域、陆域一级统筹,构建原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体系,在全面推进海陆统筹治理上做示范,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谋划创建中国氧吧体验区,加快山海公园带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大生态产品供给上树标杆,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大鹏经验。
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浮游植物、底栖植物、自养细菌等光合作用,吸收大气、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体内,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为推进海洋蓝汇资源价值市场化,大鹏新区先行先试,编制完成全国首部《海洋碳汇核算指南》,构建了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
目前,已完成《年深圳市大鹏新区海洋碳汇核算报告》。接下来,新区将实施海洋碳汇增汇行动方案,将构建海洋碳汇数据管理中心,形成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快低消机制设计,着力打造海洋碳汇开发平台,设立并实施碳增汇科技计划,培育海洋碳汇专业人才、审核与交易专门机构,推动各行业科学、系统地开展碳减排工作,助力全市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启动仪式上,新区向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捐赠了万的“慈善信托资金”,启动海洋碳汇增汇工程,新区碳排放企业代表捐赠了首期项目资金,并发布碳减排行动倡议。该资金将主要用于珊瑚礁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海洋湿地建设等以公益基金开展海洋碳汇增汇项目、珊瑚礁种植项目。
当天,正在筹建的深圳海洋博物馆启动了前期标本征集。新区领导王继良代表新区捐赠江豚标本,这将成为深圳海洋博物馆的首件展品。
(记者陈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