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中国最大的领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安全区域,国人最大的海洋宝库海洋牧场概念,在国内已经兴起了很多年,在渤海,东海和南海,都有一定的推广和发展。海南岛万宁市山根镇排溪村有一个“海洋牧场”,它是在陆地上建立起来的陆基珊瑚及砗磲养殖基地。珊瑚、砗磲、藻类、鱼类等在此人工繁殖,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经食物链多次过滤食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养殖零用药。生长的珊瑚、砗磲放流到海里用于海洋生态修复。这个牧场设有育苗和养殖两个区域,整个系统由流动的海水连接起来。一字一字的透明玻璃水缸,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照射到水中,各种颜色的热带鱼、珊瑚、砗磲、海藻等海洋上的生动植物,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色。这种水缸以模块化的形式,构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的水体环境。汪远将其发明的循环水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于牧场,通过鱼、珊瑚、海草和微生物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保持“高生物量,低营养盐”的水质洁净环境。在这个封闭的“小世界”里有将近60种珊瑚,大部分都生长在一个活动的底座上,拔出底座就可以取出整株珊瑚。汪远表示,这是未来大规模放流珊瑚的技术革新。成年珊瑚可通过基座整体移植到海洋人工鱼礁,具有较高的稳固性和成活率。有性繁殖对于海洋珊瑚礁的低成本大规模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行的珊瑚礁修复大多采用人工移植的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野外环境不稳定,很难满足大规模珊瑚礁的修复需要。通过人工控制的室内条件下进行珊瑚有性繁殖,可快速获得大量珊瑚种苗,经过培育,可将培育的珊瑚移植到需要修复和适合珊瑚生长的生境,而不会影响原始珊瑚生态系统。绿色环保的“海洋牧场”可获得的效益。一个标准的陆基珊瑚礁海洋牧场占地约10亩,每年至少可产生四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效益,未来还可发展浮潜、科普旅游等第三产业。万宁市山根镇正计划打造海水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基地,形成“养殖+旅游”融合发展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