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让中国有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国省几十

核武器的存在永远不是为了结束战争,而是为了让战争不再开始。而在战争中,那么它的作用永远不是摧毁敌人,而是威慑敌人不要轻举妄动。

如果要形成这种威慑力,光有核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核潜艇和潜地导弹的组合。所幸的是,我国已经同时拥有了这两项技术。

黄纬禄,就是其中第一代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海外留学归来,投身导弹事业

黄纬禄于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的芜湖市,他的父亲曾是清朝的一名秀才。由于其父在学校任教,因此对黄纬禄也是非常严格要求。

由于黄家祖先的祖训就是“至诚守信”,因此黄纬禄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以先祖的教诲为座右铭,也养成了黄纬禄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黄纬禄最初上的是私塾,但他并不喜欢私塾里教授的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之道,反倒是喜欢动脑筋的事,所以他一直痴迷于算数。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他从小就比较喜欢理科,是个搞科研的料。

年的时候,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当时南京中央大学的电机系。

次年,抗战全面爆发,南京政府西迁,黄纬禄随着中央大学也一起迁到了重庆。

颠沛流离来到重庆之后,根本没有人替他们准备好一切,黄纬禄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只能依靠自己动手,盖起了简陋的新校舍。

就是在这战乱中间,黄纬禄仍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电机系的学习,并被分配到了无线电器材厂。期间黄纬禄的家人也在四处颠沛流离。

年的时候,黄纬禄的父亲病逝,但是由于战乱,黄纬禄最终没有能够成功的回到家里去参加父亲的葬礼。

父亲的去世让黄纬禄禄触动很大,看着国不国、家不家的景象,黄纬禄深感挫败。他一没能报国,二无法尽孝,努力的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他想寻找一条道路,可以让中国变得更加强盛。显然,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农业社会,技术落后,相关工业不发达,想到读书时了解的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理念。黄纬禄萌生去国外学习的想法。

年,黄纬禄在无线电器材厂工作了三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一个到英国工厂就地实习的机会。

黄纬禄欣喜若狂,当即和同学们出发去英国,但是因为二战的缘故,这一旅途辗转了大半年,黄纬禄才来到了英国。

然而,英国那个时候正在遭遇德国的大规模轰炸,和中国重庆差不多,也不是什么太平盛世。

年6月的一天,黄纬禄正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声爆炸,黄纬禄心里一沉,莫非是自己工作的工厂?

等黄纬禄赶到工厂的时候,果然他熟悉的车间已经变成了一堆废墟。黄纬禄应该庆幸他还没有来到工厂上班。

但黄纬禄却对炸毁车间的导弹产生了兴趣。这枚导弹型号为v1,重达14吨,居然不是靠飞机空投,而是从英吉利海峡对面直接飞过来的,真实令人难以想象。

黄纬禄已经提前在想,如果中国能有这样的技术,那该多好。黄纬禄和导弹技术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

获得功勋无数,成两弹一星元勋

年,黄纬禄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内战中的祖国,一时报国无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开始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工作。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年,那一年钱学森回国了,向科技工作者们介绍了当时世界上火箭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应该如何发展的构想。

黄纬禄就在听众席上,心情澎湃,而他的命运,从此就被研制导弹牢牢的绑在了一起。

年,黄纬禄进入国防部五院,作为控制系统方面的专家,参与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经历了失败的挫折后,最终东风二号于年成功发射,响彻环宇。

黄纬禄在这一工程中获得了惊人的成长,很快就被指认为中国第一颗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为了配合核潜艇工程的再度上马,年,作为核潜艇搭档的潜地导弹开始研制。所谓潜地导弹,是潜水艇对地攻击用的导弹。

它的隐蔽性很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一旦研制成功,则意味着即使我国的陆地基地都被摧毁,水下核潜艇和地导弹的组合也可以有效地行第二次核打击,极大的提高了核武器的战略威慑力。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相比原子弹,潜地导弹更让人迷茫。毕竟原子弹已经有将近20年的发明历史了。

潜地导弹则作为新式发明的武器,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难度非常大。直到年,连基本设计都没有成型,这时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总设计师。

不得不说,黄纬禄牛的有点强悍。刚接任的时候,他对潜地导弹一窍不通。

经过一段预研攻坚之后,他提出了“先陆上再水下”的原则,为“巨浪一号”设计了三步走的研发路线,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台-筒-舰”。

第一步,在陆地的发射台发射,先保证成功率;第二步,第一步成功后,在陆地上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从而模拟水下环境;第三步,前两步都完成后,再在水下潜艇上试射。

这个模式显著的减少了试验环节,并且极大的降低了试验成本,最后实际测算,为那时并不富裕的国家省下几十亿元之多!

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第二次发射终于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法之后的第四个掌握潜地导弹的国家。

工作中爱“较真”,生活中却很“柔软”

黄纬禄是一个非常爱“较真”的人,每一个与他共事的人都非常的清楚这一点。而黄纬禄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否则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巨浪一号”的插头问题,其他人都疏忽了而没有在意,如果不是黄纬禄的“较真”精神,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黄纬禄找问题并不是从上到下的下达指令而已,他会自己带着相关的工作人员一起到现场去找问题。

有一次在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黄纬禄发现有个继电器会出现偶尔无法吸合的问题,他就带着工作人员一点一点地找问题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儿,最终在继电器的衔铁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将风险及时处理掉了。

黄纬禄经常对大家说:“我们既然搞科学,就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有“大概”、“可能”的想法,一定不要放过每一个“偶尔”的现象和问题,必须要查出个究竟才行”。

“巨浪一号”的成功,离不开黄纬禄的指导。但他从不居功,每次接受表彰,他总说功劳是大家的。

别看黄纬禄在工作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黄纬禄却是一个爱家的好男人。

黄纬禄和他的妻子刘汉菊在最初还有一段“十字”相约的小插曲。据说黄纬禄与刘汉菊在相识之初就非常有默契,像是认识了多年的挚友,他们才相处了没多久,黄纬禄就要出国去留学深造。

黄纬禄离开的的那天,当时还是女朋友身份的刘汉菊到重庆的珊瑚坝飞机场送行,临别时,黄纬禄真诚又坚定的说了五个字:“你等我回来”。刘汉菊也回了五个字:“我等你回来”。

就凭着这十个字的约定,四年的时间,李汉菊虽然有些忐忑却仍然相信黄纬禄的心不会变。黄纬禄学成归来的时候,刘汉菊已经是一名复旦大学的老师了。

等待了四年,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刘汉菊却犹豫了。她犹豫的并不是要不要继续和黄纬禄在一起,而是四年里几乎没有书信往来的黄纬禄,是否会真的坚守承诺,还是会带着一个洋媳妇儿一起回来了呢。

最终刘汉菊还是决定自己亲眼去看看才能知道答案,也算了了这份心思。轮船停在码头,刘汉菊一眼就看到了黄纬禄,黄纬禄也同样投来欣喜的目光,“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这隔着千山万水的四载光阴,终于没有被辜负,两个彼此牵挂的人也终于牵手相伴,有了非常圆满的结局。

其实刘汉菊的直觉还是对的,黄纬禄在英国留学的四年里,由于成绩非常优异、人又真诚善良,因此也确实得到了一名英国姑娘的青睐。

英国的文化不像我国这样儒雅内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直接主动的,因此那位英国姑娘也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去告白和追求黄纬禄。

黄纬禄不是没有感情的人,但他是有原则的人,既然已经与刘汉菊约定在先,那么这份承诺就是一生无论如何都不应违背的。

因此面对这样的异国真情,黄纬禄也只是婉然谢绝、并未有一丝动心的波澜。

只有一个禁得住诱惑、守得住承诺的人才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也只有一个充满责任心的人才值得你去回馈和珍惜爱与尊重。

黄纬禄和刘汉菊的两两相知,使得他们的感情坚不可摧,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也正是黄纬禄对待感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深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年的11月,黄纬禄已经95岁高龄了,他的眼睛已经花的看不清东西。

但在他临终前,仍然坚持的在女儿的搀扶下走到书桌前,写下了虽然看似歪斜却承载着老人沉甸甸期许的十六字寄语:“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即使在现在我国的航天系统中,也仍然沿用着黄纬路提出的“四个共同”的思想,有问题要共同商量、有困难要共同克服、有余量要共同掌握、有风险要共同承担。

正是这四个共同,使得科研人员劲儿往一处使,不怕困难、不推卸责任,共同努力拼搏,一个有团魂的组织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他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增强航空航天实力,使得我国成为屹立于世界军事之林的大国强国的历史中,有这样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即使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许多优秀的人才向他学习、勇敢前进。英雄的故事成就伟大的时代,黄纬禄院士我们向你致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td/11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