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8时10分,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载人深潜器在潜航员的驾驶下,顺利抵达目标海底。他们在海底进行了长达8个多小时的观察研究和采样工作,最大下潜深度米。
这位到访地球海底米深处年龄最大的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汪品先正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参加“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该航次共有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主要聚焦于南海西沙海域的冷泉、沉没珊瑚礁和深海浊流三大科学主题开展科学研究。
16时40分,红白相间的“深海勇士”号顺利浮现在蔚蓝色的海面上。走出载人舱,汪品先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他介绍说:“今天下潜的西沙海区获得了重要发现。深潜器刚到海底,就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此后又在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堪称西沙深海的‘冷水珊瑚林’。这非常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多年来,这是我第4次南海科考航次,都是进行国际前沿研究。但前3次都乘坐外国的船,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真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感到骄傲。这趟海底的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刚从仙境回来。”汪品先说。
汪品先个人简历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
-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事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和我国环境宏观演化古环境的研究;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年春在南海组织中国海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航次;
获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四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奖项;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
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
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
曾任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及论文集十余种。
系统分析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发现南海在冰期旋回中对环境信号的放大效应,和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陆地环境演变的重大影响,对我国海洋地质学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定量古生态学和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促进古海洋学和古湖泊学等新方向在我国的开展,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研究。
致力于推动我国的深海研究与海洋地质、推动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国际合作,于年领衔提出“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大洋钻探建议书,在年全球评价中获第一名,并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
成功地主持了年春在南海中国海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航次),取得了西太平洋区最佳的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纪录。
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
来源:综合新华社、新华视点、凤凰网、百度百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