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口6月9日消息(中央广电总台央广记者吴媚苗央视记者马力)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海南,一些科研人士和志愿者们近两天来积极参与放流和海底环境整治。
“送小鱼儿回家!”在海口市,市民王女士带着儿子一边喊着,一边将一桶鱼苗倒进了滑道,几十只小鱼苗顺着蓝色滑道进入大海。
6月8日,海口市西秀公园海滩举行了一次场名为“感恩海洋,大爱海南”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主题公益活动,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保护海洋倡议,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传递海洋环保知识,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活动根据增殖放流地的海域特点,选择了紫红笛鲷、红鳍笛鲷、金鲳鱼作为本次活动的放流对象,共计放流10万尾。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刘维在现场介绍称,增殖放流应选择当地原有的物种,避免一些杂交种和外来物种对渔业生态造成一定损害。此外,应尽量选择不是捕捞的时候或者不是捕捞的地点,避免在温差比较大的时候放流,鱼苗的死亡率会比较高。
“活动现场设置了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海洋环保知识展示、趣味亲子活动等一系列保护海洋环境的环节,吸引市民前来参与”海航志愿者协会物流分会会长李俊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呼吁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氛围,用实际行动将这种保护海洋环境的理念持续传递开来。”
此外,在世界海洋日期间,在海南省的分界洲岛,一些民间环保志愿者穿上潜水服、背着氧气瓶继续在海底清理棘冠海星。据介绍,棘冠海星生长在珊瑚礁周围,以珊瑚虫为食物,繁殖能力强,需要打捞上岸暴晒才可致死,对珊瑚礁具有威胁,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增强,环保人士增多,棘冠海星对珊瑚礁的影响持续减弱。
据悉,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奋进新时代扬帆新海洋”。世界海洋日自年正式确定以来,持续号召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