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论语第二轮共背述而篇第35章

改变生命

今日诵读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今日串读

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内容讲解

《论语·述而》之三十五

--曲彩丽老师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述而第七》第35章的内容,我们先来恭诵一下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这里的“奢”是奢侈,“孙”同谦逊的“逊”,不逊就是不谦逊、不恭敬的意思。“俭”是节俭,“固”就是鄙陋。文面意思是:孔子说:“奢侈就会不恭敬,节俭就会鄙陋,与其不恭敬,还不如鄙陋好。”张居正在《直解论语》中提到:孔子说:“先王制礼自有个中道,不可加损。若专尚侈靡而过乎中者,谓之奢。奢则意志骄盈,纵肆无节。虽理之所不当为者,亦将僭越而为之,其弊至于不孙。”意思是说先王制礼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后人不可妄自增加或减损。如崇尚奢靡之气超过礼的度,称为奢侈,奢侈会让人意志骄傲充盈、放纵无节制。虽然按中道不应这样做,却还是僭越去做,弊端就会不谦、不恭敬。奢侈的表现有哪些?比如,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吃喝玩乐;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等等。这些听起来好像有些抽象,我们听一个石崇斗富的故事。石崇是西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也是一个大富豪。他恃才傲物,恃财傲人,奢侈骄横。据说当时石崇与皇亲国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王恺家里刷锅用的都是糖水,石崇就让家里下人把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命人用紫丝编制的屏风从家门口一直摆了四十里远,石崇就让人用更加名贵的锦缎做成屏风,从家门口摆了五十里远;王恺让人买来香料刷墙,香气飘香几十里,石崇就命人用从海外运来的赤石脂来刷墙,一到晚上大半个京城就被他家照耀得发红光。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两尺多,时所罕见。王恺邀请石崇去他家看这株珊瑚树,石崇看后直接用手中的一柄铁如意敲碎,王恺很生气,但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都拿出来,三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株,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自感失落。他们的极尽攀比斗富,也让当时的社会风气充斥着浪费奢靡之风。那石崇如此骄奢的下场是什么呢?是招来杀身之祸、不得善终。张居正在《直解论语》中提到:“若专务省约,而不及乎中者,谓之俭。俭则悭吝鄙啬,规模狭小,虽理之所当为者,亦将惜费而不为。其弊必至于固。”意思是如果过度节省,达不到中道,称为节俭。节俭则显得吝啬鄙陋,心胸气度狭小,虽理应花费的地方,却因不舍得花费而不做,其弊端是使人鄙陋。节俭的表现:比如舍不得用钱用物,斤斤计较,比较抠门,与人交往时吝啬小气等等。小时候我听长辈们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户富家的老爷,他出身贫寒,所以他很省吃俭用,造就了他勤俭的美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勤俭变成了过度节俭,直至他生病卧床即将归西之时,他还是依旧过分节俭。那一天,老爷的亲朋好友们得知他生命垂危,前来家中看望最后一面。几十人挤在老爷的屋子里,而屋内只点了一盏灯,老爷实际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但是在最后一刻他依然坚挺地竖起两根手指对着身边的人示意着。亲朋好友意会不出老爷的意思,只有身边的夫人才懂得其中含义,那是想让人把油灯里的两根灯草灭掉一根,怕两根太费油了。夫人叫人把灯草灭了一根后,老爷才安然闭眼归天了。听完这个故事后,大家可能会哈哈大笑吧,但在日常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以求“节俭”,鸡毛蒜皮都要计较,不舍得用度,不舍得施与他人。蕅益大师批注中说:“此与对林放同意。”意思是本章与《论语·八佾第三》里讲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的内涵是相同的。林放相传也是孔子的弟子,他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的回答,似乎未直接言明礼的根本是仁德,只告诉我们:节俭更接近于礼的根本,与其选择奢侈,宁愿选择节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回到奢侈和节俭的弊端上来揣摩一下。奢侈的弊端是使人不谦逊,其所对应的心态是放纵物欲,是“我有”,哪怕自己没有,也装作有。比如请两位朋友吃饭,明明四菜一汤就够了,但总要点一大桌子菜才显得自己很大方好客,感觉很有面子。而像石崇炫富他是“真有”,但一定要显摆出来,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有”,有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奢侈行为对己容易养成虚荣和傲慢的习气,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形成骄躁奢靡的风气,其弊端就是不谦逊,就会对仁德造成极大的损害,必招祸患。俭的弊端是使人鄙陋,其所对应的心态是过分控制物欲,是“我没有”,因为“没有”,所以我要更节省。比如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快馊了也舍不得倒掉,有时还会吃坏肚子;家里积累了很多旧衣物用不上,也舍不得施与他人;而像故事中的富家老爷,哪怕在外人看来他很富有了,但他仍觉得不够,对己舍不得用,给人的形象就是一幅寒酸吝啬、气度狭小的样子。过分节俭的行为,是极力压制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愿意施与他人。鄙陋虽没有像不谦逊对仁的损害那么大,仅遭人讥讽而已,但仍不符合仁,因为仁是要求博施济众、乐于付出。所以,本章中孔子说:与其不恭敬不谦逊,宁愿选择鄙陋。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都教导我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可此章中却说节俭使人鄙陋,那到底是父母老师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呢?其实,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它是合理把握了节俭的度,是一种美德,其美在哪里呢?美在内心不贪恋财物,自己对财物的使用保持不浪费,舍得与人分享,即不该用的地方就节省,该用的地方就合理花费。而本章中的俭,则是对财物有一种贪恋,不仅自己舍不得使用,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即该用的地方舍不得花费,不该用的地方更舍不得花费,这就会造成在人际交往时常常表现出吝啬、“小家子气”、斤斤计较、人际关系不畅等问题。所以,这两处的说法看似矛盾,但内涵并不矛盾,关键是有没有把握好节俭的“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到,奢侈与过分节俭的行为都不好,因为不谦逊和鄙陋都不同程度地损害到“仁”,都需要调节,那如何调呢?就是以礼之根本——仁来修正内心对物欲认知的心态,即当下我选择“奢”或“俭”的行为,是否有助于涵养我的仁德,是否有虚荣心和傲慢心升起,是否有舍不得与他人分享的心,对他人、对社会会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有,这个行为就是不合宜的,需要通过礼来调节,慢慢达到谦逊而不鄙陋的中道状态。好,今天的义理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背书方法遇见兰若兰若文化

传持经典,承礼启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jg/9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