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819789.html
在诸多贝类之中,大法螺应该是我们最为脸熟的品种之一,去过海南的朋友们或多或少都见过所谓“海南四大名螺”,大法螺便位列其中。它的花纹艳丽,体型庞大,既是收藏者眼中的佳品,更是最受欢迎的工艺贝之一。此外,大法螺还兼具很高的食用价值。据吃过的朋友称,其肉质堪称鲜脆可口。
在海南各旅游景点广为售卖的“四大名螺”,从左到右依次为大法螺、鹦鹉螺、万宝螺、唐冠螺
大法螺
大法螺(Charoniatritonis)俗称凤尾螺,位列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法螺科,法螺属。其体型较大,壳高一般在20cm以上;体型呈圆锥形或喇叭形,后端尖细,前段宽阔,壳质较厚。贝壳表面光亮,呈乳白色至黄褐色,并具有三角形或半月形的深褐色斑纹。其肉可供食用。主要栖息地为热带海域的岩礁底及珊瑚礁底浅海区,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一般以海星和珠母贝幼贝为食。
早在古代,大法螺便成为渔民的传声工具,用于相互联络。渔民将法螺的螺顶切掉,便可以将其吹响,作为号角。后来其逐渐成为古代军事上,号令三军的号角。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在其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号令》中有言:“凡吹哱螺,是要众兵起身。”
而如今,大法螺在我国和东南亚等地被作为装饰品和食材被广泛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但人们往往不知道的是,大法螺除了美味和装饰,还是珊瑚礁的守护神。
这话乍一听很玄乎——区区一种贝壳,怎么就成了珊瑚礁的守护神了?但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其源于大法螺的生态位和食性。前面说到,大法螺一般以海星和珠母贝幼贝为食,关键就在这里:大法螺喜欢吃一种叫做棘皮海星(又称长棘海星,Acanthasterplanci)的海星,而后者主要以石珊瑚水螅体(Scleractinia)为食,是珊瑚虫的主要猎食者之一。后者具长可弯曲的腕,管足上具吸盘,取食时身体位于食物之上,以腕吸着,由于管足末端吸盘的真空作用,翻出喷门胃插入猎物内,并分泌消化酶,再用胃包围吞嚥食物一同进入口内。通过胃壁吸收养分。食物类型包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石珊瑚、细枝珊瑚属、鹿角珊瑚、牡丹珊瑚和滨珊瑚属等动物。大家都知道,珊瑚礁只是珊瑚虫的分泌物,珊瑚虫的死去会使原本艳丽的珊瑚礁逐渐白化,失去其应有的生态功能。
正在捕食海星的大法螺
棘皮海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据研究发现,只要一百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只棘皮海星,就足以造成珊瑚礁的毁坏。大堡礁是享誉全球的自然奇迹,但它同样逃不开棘皮海星的危害,在年到年之间,平均32%的监控区域出现了长棘海星的爆发,相应区域的珊瑚平均覆盖率下降至9%,而未爆发区域平均覆盖率为28%。这表明由于长棘海星的爆发式增殖,大堡礁的珊瑚在这12年间平均每年减少0.5%。而珊瑚从长棘海星造成的破坏中恢复需要约10至25年,同时有约25%的珊瑚无法恢复(Loureyetal.)。
大堡礁白化的珊瑚
研究者曾组织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潜水员在大堡礁寻找大法螺的踪迹,但竟然一无所获(Paterson,),可见若没有天敌的限制,珊瑚礁在棘皮海星面前竟是那么脆弱。但不幸的是,大法螺在全球范围内都在逐渐销声匿迹。在泰国,据泰国国家渔业部称,由于过度开采的缘故,大量栖息于珊瑚礁区域的大法螺种群已经绝迹,但在此之前,泰国的大法螺数量一度非常之多;而以色列研究者更是直言不讳:“大法螺是一种典型的受采集者严重破坏的物种。”(R.Ortal,NatureReservesAuthority,Israel,inIitt.,13March)。而在我国,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西沙群岛的各生态监控区内,棘皮海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同时大法螺的数量也已十分稀少(吴钟解等,)
因此,早在年,大法螺就成为了澳洲当局的保护物种,其采集和进出口受严格限制。但在我国,大法螺并未受到保护,而并列“四大名螺”,且更加常见的鹦鹉螺和唐冠螺已进入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之列。
也有人问,既然大法螺正在变少,那么能不能像大熊猫一样,对它们进行人工繁殖?答案当然是能的,海南大学等研究机构曾试图用人工繁殖的方法来培育大法螺,但仍存在孵化率低、发育率低等诸多问题。不过好消息是,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已经完成了对大法螺幼苗的培育,并且开始往珊瑚礁区域投放,这对脆弱的珊瑚礁而言,究竟是一剂良药,还是仅仅只是扬扬止沸?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
海科贝苑(3)
贝壳收藏浅论:品相与采集
海科贝苑(2)
贝壳收藏浅论:分类初探
海科贝苑(1)
贝壳收藏浅论:文化、历史与现状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来源:级本科生谢韬林
编辑:郑君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