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www.jk100f.com/m/
珊瑚小屋
徐闻西连镇金土村里的“珊瑚房”,连围墙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珊瑚石做成
珊瑚石屋急剧锐减,4月14日,记者驱车长达3个小时到达徐闻县西连镇金土村这个以“长寿村”著称的村庄。那里,还有十几户珊瑚石屋。
“村里的珊瑚石屋年份都比较久远,少的多年历史,老的多年历史。”西连镇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
金土村干部周吉福带记者看珊瑚石屋,尽管烈日当空,当记者站在珊瑚石屋边时,仍然感受到丝丝的凉快弥漫全身。环顾周围,椭圆形的,长条形的,蜂窝型的,怪石嶙峋状的,珊瑚石以各种姿态的方式或作为路基,或作为巷道砌墙垒起来,或是作为整个房屋的建筑材料,极具渔村的特征。
“这间珊瑚石屋大概有多年了,已经住了好几代人。现在只住一个五保户。”周吉福告诉记者,很快也将拆到这里来,旁边已经给五保户新盖了房子。尽管这样,老人家还是习惯坐在珊瑚石屋门前和大家闲谈。老人家摩挲着珊瑚墙感慨地说,过去,村里的人都在海边或海里或捡或打捞珊瑚石,然后用牛车拉回来建房子。在老人家的房子前,记者仔细观察他的珊瑚石屋,这些历经岁月洗礼或变灰、变褐色甚至白色的珊瑚石,手感粗糙但不伤手,很多寄居里面的小贝壳脱落之后让珊瑚变得更“蜂窝”。身在其中,让人顿感岁月的沧桑。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新房子的起造和各种人为因素,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毁。据了解,目前全县所剩无几。”曾经从事过珊瑚石屋研究的调研人员何强说。
据悉,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唯一一处大面积成片、种类最多、保存完好的高密集的自然珊瑚种群生态体系海区,已确定的珊瑚种类约占中国海产珊瑚种类的十分之一以上,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样性、古地质地貌、古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药物、珍稀濒危物种、生物进化、生态环境演化的典型地区;是珊瑚礁科普、教育实习、生态旅游的基地。徐闻处于赤道北缘,三面临海,南面和西面泾流少,受琼州海峡和北部湾高盐温水控制,海水平均温度基本控制在20℃左右,含盐度约3.5%,条件十分适宜珊瑚生长,因此在徐闻境内,几乎所有岩礁岸带和岩礁延伸海区都有零星珊瑚分布,在适宜着附生长的海底,珊瑚的生长活动更是活跃。
在毗邻珊瑚海区的徐闻县西部沿海各村落,上世纪80年代前村民把珊瑚石垒叠起来,建成屋墙、院墙,别具特色。珊瑚因具有石灰特点,风吹雨淋日久自然胶接粘合,加上它本身轻盈,压力不大,垒造的屋墙相当坚固。这里用于建房的珊瑚石主要包括鹿角状、牛角状、树枝状的枝状珊瑚和脑袋状、蜂巢状、块状珊瑚。珊瑚灰岩可作为烧制石灰、水泥的良好原料。
徐闻珊瑚石屋建筑全世界绝无仅有
在多方详细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徐闻珊瑚石屋古村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珊瑚石屋建筑群。这主要是因为徐闻的海岸线很长,岸礁珊瑚普遍生长,徐闻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珊瑚礁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
何强告诉记者,据在年文物考古中发现:在徐闻地区,有相当数量始建于西汉或以前的墓葬中已经出现珊瑚石室墓,即利用珊瑚石削成方块构砌成墓室,并且个别墓室有大量的随葬珊瑚石,这种珊瑚石徐闻人称为狗骨沙石,自古以来徐闻当地人多用来烧石灰和建房子用。靠海边居住的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珊瑚石屋居住,直至前些年,徐闻西南沿海有些村落甚至居住房屋50%以上为珊瑚石屋,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槽等,都是有用珊瑚石头凿的。珊瑚石屋村落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茅草盖顶,风雨不透。自古以来,村民们对司空见惯的珊瑚石屋不以为然,直至一些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珊瑚屋开始倒塌。尽管这样,不少老人家对珊瑚石屋充满了极深的感情。
角尾乡的许家寮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至今仍然对冬暖夏凉,透气吸潮的珊瑚石屋念念不忘。“虽然我现在已经住上了新房子,但每当看到珊瑚石就想起曾经和它一起的日子,它(这些房子)装着我许多的记忆”。在采集有关资料过程中,记者发现徐闻沿海一带的渔村有三种类型的珊瑚建筑,一是早期的直接用珊瑚礁石垒砌而成的围院子用的珊瑚墙;二是将打凿切削规整的珊瑚礁石与玄武岩结合垒砌成的民居屋舍;三是用打凿方正的玄武岩、水泥预制构件与珊瑚礁石结合,建造出新型的坚固型珊瑚屋。据悉,为了节省大型珊瑚石材料,村民们用大型珊瑚礁石垒房屋的基座和墙裙部分,而上部则用细长条型珊瑚礁石垒砌,这样既减轻了房屋上部构件的重量,节省稀少的大型珊瑚礁石,又增强了房屋的透气性。
值得一提的就是,记者发现这些珊瑚石屋往往以整块打磨得相当平整的四方规则形珊瑚石块砌墙,其被错落有致地搭放在椽子上,珊瑚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的固定,墙可垒4至5米高,以茅草盖顶,风雨不透。民居珊瑚石屋的窗户古朴典雅,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只是由于茅草盖顶,防火防潮方面略差。
陪同记者一起走访的徐闻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徐闻的珊瑚屋古建筑或本身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或能反映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记者了解到,原本在徐闻本土西部沿海,从南山镇的南山村、仙人座、二桥、仕尾—迈陈镇的对楼、新地、港头—角尾乡的许家寮、下寮仔、放坡、港门、鹅房—西连镇的金土、水尾带都曾广泛有珊瑚石村分布,曾经每个村庄都有多则上百少则几十间的珊瑚屋。
“这些村庄的村民,世代采用海中的珊瑚石作为建筑原料,一段段一节节地叠砌起来,构成屋墙,初见到时所有的游客和专家学者也感到惊讶,担心它不受压力。然而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珊瑚石是海石,不怕咸涩海风的侵蚀,由于它本身具有石灰特点,遇风雨淋洒,而产生一种自然粘合的胶接板结作用,再加上它本身质轻,压力不大,所以垒造得屋墙相当坚固。由于易削切,墙体外观也相当平整,并给人留下一种非常写意的快感。”何强告诉记者,当初许多新闻媒体参观海珊瑚,不但看到生灵活现的尤物,也看到它在生命终结后,仍为人们留下绝妙的风情风物,成了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道旅游的风景线。
“据十多年前来徐闻审定珊瑚礁保护区的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说,像徐闻县这样采用珊瑚砌墙建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何强说。
珊瑚石屋的现状:保护刻不容缓
过去这些珊瑚石屋村落都是沿海村落,以前曾被称为“穷命村”。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以珊瑚石为家,以珊瑚石筑房。周吉福告诉记者,过去在村落里拾阶而行,迂回曲折,珊瑚石墙夹着珊瑚石径,珊瑚石径缀着珊瑚石房,连成一个珊瑚的世界。何强告诉记者,他前些年曾经走访徐闻西部沿海村落,最高峰时期珊瑚屋在徐闻县曾经多达上千余间。
“现在徐闻已获得长寿之乡美称,一些古老的建筑同时也应该是长寿之乡的标签,何况是这种世界绝无仅有独特的建筑特质。古老珊瑚石屋,就是岁月沉淀的宝贵遗产,希望有关部门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无人居住的珊瑚石屋保护好,或者从旅游角度出发,建设观赏性的珊瑚屋建筑群,这既能保护好珊瑚石屋,又能提升当地的旅游知名度。”西连镇的一位年轻干部提议说。
在金土村,一位正摆弄新房子地基的吴大哥告诉记者,他的珊瑚石屋刚拆不久,但在他脑海里至今还完整保存着农耕渔获时代的记忆。“在村子中央,珊瑚石屋旁,是村民农闲时聚集聊天休息的地方。”
走过珊瑚石巷道,走过珊瑚石堆垒的小院,听老人家讲珊瑚石的过去,让人觉得村子里一切,都与珊瑚石结缘,一座座珊瑚石建筑记载了滨海渔人使用珊瑚的历史。
岁月流逝,生活在瑚珊石屋村落的老人,也逐渐减少,这些残存的珊瑚石民居,会不会也将随着珊瑚石时代老人的离去,成为逐渐消失的记忆?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