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只一块小小矿石,为什么会那么值钱?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它的价值?这一切会不会都是资本炒作下的产物?
很多人在玩着珠宝玉石的同时,偶尔难免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诚然,部分人喜欢玉宝是因为觉得它美,但也不可否部分人只是因为它贵,所以觉得它好,又或者是在家都觉得它好,所以它好…
而今天番茄匠想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宝石为什么会被称为宝石,它的价值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所谓宝石
宝石(jwl)指那种经过琢磨和抛光后,可以达到珠宝要求的石料或矿物装嵌。它色泽美丽、硬度高、能在大气和化学药品作用下不起变化,可用作仪表轴承、研磨剂、装饰品等。
宝石是岩石中最美丽而贵重的一类石。它们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同时赋存稀少,是可以制作首饰等用途的天然矿物晶体。
宝石的价值组成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这个观点:
钻石是20世纪以来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基础,完全靠人为控制供应链,以及超大规模营销来支持价格。大家最后一定会看到钻石价格的崩溃。
相信在座各位如果是已婚,那么半数以上应该都购买过钻戒的。无论是营销也好、炒作也好,钻石如今已被牢牢的与爱情、婚姻绑在一起,钻戒成了名副其名的婚戒,说它毫无价值,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要知道在古代罗马达官贵人就已经用未打磨的钻石做饰品,这足以证明钻石从来就是个奢侈品。
基础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虽然钻石属于垄断经营,其供求曲线基本按照垄断经营来决定,所以总给人一种过高、奢侈的感觉,但其实从人类开始用贝壳装饰自己那天起,就注定了珠宝的价值。
宝石的价值,可以分为贸易价值和感性价值。
贸易价值,也称为硬性价值,这个主要来自宝石本身的稀缺性以及人们对其的审美认同(比如彩钻比无色钻贵,珊瑚以正红为贵)。在古代西方,宝石一直被认为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早期,钻石主要由男士佩戴,直到15世纪法王查理七世的情妇AgnsSorl公开穿戴其所赠的钻石首饰才开始有所改变。
感性价值,也叫软性价值或附加价值,比如前面说的到,钻石被定义为结婚标配,比如十二生辰石,和各种婚姻石等等,可以说它是由人们的习俗演变而来,也可以说是靠炒作,但长久以来正是这些逐渐的建立起来宝石的价值体系。
宝石价值的决定因素
常见的宝石除了钻石还有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变石、猫眼)绿帘石,也有水晶、欧泊等各类彩宝,以及像琥珀、珍珠、珊瑚、象牙等这类有机宝石。
虽然彼此都叫宝石,但不同种类之间彼此价格差距却也十分巨大,这里面关系到的,则是各类宝石的价值决定因素。
所谓价值决定价格,宝石因为具有美观、耐久、稀缺与不可再生这些特点,因而价值高于其它,可当其中任何一点的变动,都影响着其价格。
这样的例子其实非常的多,就拿钻石来说,它能百年来保持着如此稳定的市场价值,最大原因当然是上游一直以来牢牢地掌控着市场的供应,否则在西伯利亚发现钻石矿并大力开采之时,钻石可能就已经崩盘了。
而反面例子比如紫晶,最初紫晶只有欧洲大陆才能见到,极为稀有,深受贵族们的喜爱,也是教皇饰品上的常见宝石,人们视若珍宝,其价值之高就别提了,但后来在其他国家大量发现以后,瞬间沦为普通的宝石等级,价格大跌!
还有拉长石也是,要知道大部分宝石外观上都相对单一,而拉长石因其特殊的变彩效应在当时让人们非常的惊奇,备受珍爱,但自加拿大、原苏联相继发现大型矿山后,它也变成普通宝石品种了。
红宝石当中的顶级鸽血红,因其质量好、产量少又妖艳美丽不可方物,便活生生就比同类的贵出了N个档次,而大而完美的祖母绿成品更是稀世之宝。
在人工合成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天然宝石价格能依然居高不下,这已足够说明了其本身的价值,而想要利用珠宝保值,就记得一个简单的道理,“美观、耐久、稀缺与不可再生”,越靠近顶端就越贵,也越具有保值功能,当然,如果此时您的经济条件还达不到,不如就将它当作是一件简单而美观的首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