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电影生态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人类一直扬扬自得地独享着“建筑师”、“工艺师”和“工程师”等等美称,殊不知早在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的数百万年之前,大自然就已经建成其规模和工艺至今仍然无与伦比的浩大工程—珊瑚礁。仅仅在红海的一片海域,柔弱如珊瑚虫那样的微小动物便建造了地球上最大的建筑:红海的珊瑚礁长达近两千公里,它所包含的建筑材料比整个北美和欧洲所有城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总和还要多。正是这样的珊瑚礁,维系了一个比大自然中任何东西都要密集和复杂的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延续。富丽堂皇的珊瑚墙畔,点缀着五彩缤纷的活物,游弋在一片通过五千万年堆积而成的巨大板块之上;无以数计的珊瑚虫与其他海洋生物一起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争奇斗艳,着意展示其不同层次的美色,并在此生存死亡,绵延不绝。而鱼类则是珊瑚礁上最高级的生命形式,它们如花似锦地进化繁衍,与其他动物形态交相辉映,形成了海底世界独一无二的壮美景观。尽管这些充满生机的流动景观堪称美艳绝伦,但它们却是同一部生物悲喜剧中的一幕,展现出整个动物世界的全部生命流程和共同命运:其存在就是一个吃与被吃的过程,美丽与威胁永远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据此,早在九年前,本人就曾撰文将好莱坞的电影市场结构类比为珊瑚礁生态:“至少在好莱坞,精力充沛的小鱼能够在排山倒海的巨鲸、嗜血如命的鲨鱼以及饥不择食的食人鱼的夹缝中游刃有余,犹如海底的珊瑚礁生态,构成了好莱坞特有的五彩斑斓的动态繁荣。”“尽管这种几分天下的局面初看起来或多或少有损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总体质量,但是这种诸多独立公司和大公司并存的局面是从美国电影产业诞生之初就开始形成的结构事实:他们为整个电影制作过程增添了多样性和趣味性,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竞争,防止了整个产业变成一团死水,消减了一花独放的呆板和单调,使好莱坞这片珊瑚礁的流动景观更加丰富和绚烂。”前不久,被邀参加某创意经理人俱乐部的一个沙龙研讨,主题是“以博大,中小影片营销之道”,与会者包括业内人士和学界精英。当时看到这个题目时,咱们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之类的文化基因便涌上我的心头。非但如此,还想到了诸多关于“蚂蚁与大象”的网络段子,比如蚂蚁要掐死大象、蚂蚁要绊倒大象之类的。而“鸡蛋碰石头”的古训却提醒我不得不颠覆这个“以小搏大”的伪概念。(欢迎小伙伴们踊跃发言,喜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