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恐慎点深海勇士号首次发现海底珊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科技日报记者崔爽“非常好。”结束近9小时的水下作业,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潜器。这是他第二次随“深海勇士”号下潜,收获令科学家们惊喜:一片此前从未见过的“珊瑚坟场”。据李建如介绍,在潜器经过的一个海底高地的顶部、直径约米左右的范围内,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积,而在那处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长得很茂盛。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导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深海冷水珊瑚,由同济大学党皓文研究员独家提供冷水珊瑚林是去年“深海勇士”号的重大发现,也是本航段科考的重头戏。去年5月,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以82岁高龄下潜,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的存在:在千米以下的深海,密集分布着大片珊瑚林,有的珊瑚扒在基岩上、高达四五米,海绵、海葵、海参、虾蟹等生物依附其中生活。“去年本来是为了观察沉没的浅水珊瑚礁,没想到发现了大片活着的深海珊瑚。今年我们继续深潜,测量各项海水参数,采回更多深海珊瑚样品,用于后续研究。”“探索一号”TS12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翦知湣表示。深海冷水珊瑚,由同济大学党皓文研究员独家提供冷水珊瑚林是除海底冷泉、热液之外的深海第三大生态系统。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党皓文介绍,冷水珊瑚种类多样,它们的肉体和骨骼记录着深海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以深海珊瑚林中分布的竹节柳珊瑚为例,这种珊瑚的骨骼呈竹节状,把它横剖后,断面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年代信息,从中心向四周越来越新,是海洋环境变化的“资料库”。“如果采样数量够多、时间跨度够大,那么把不同年代的珊瑚的信息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写在冷水珊瑚上的‘深海编年史’。”翦知湣表示。竹节柳珊瑚,科技日报记者崔爽拍摄“深海勇士”号带上来的既有活体珊瑚,也有珊瑚化石,“活体珊瑚样品可以用于与现代观测海水状况的对比、发展地球化学指标,化石样品可以拓展古海洋环境再造的时间尺度,充实古环境再造信息的解读意义。”李建如说。科学家们希望采集的冷水珊瑚尽可能的粗和长,可以覆盖更长的时间尺度;样品数量多,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容错率’。党皓文在本航段第一次下潜作业,他透露,千米以下的冷水珊瑚林中甚至有鲨鱼出没,“非常震撼。鲨鱼是海洋里的顶级捕食者,需要金字塔级的生态系统来供养,它的出现充分说明冷水珊瑚生态系统的复杂和高产。”找找鲨鱼在哪?由同济大学党皓文研究员独家提供深海珊瑚林的探索为科学家们理解海洋深部过程提供了新的入口。科学家们围坐观看下潜记录,反复讨论这片最新发现的“珊瑚坟场”可能的形成原因:究竟在什么时代,人迹未至的深海,大片冷水珊瑚离奇死亡。在海洋科学家眼里,这是一个有待讲述的新故事。来源:科技日报编辑:朱丽审核:管晶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fz/11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