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现在女人能够追求我们所喜欢的,这可能是古代人想不到

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但这里的“礼仪”二字,并不单单只是修养和道德方面。

在古代,礼仪二字,具体表现为一套完整且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上到下,吃穿用度都要按规矩来~

为了体现尊卑,中国古代男子也有佩戴珠宝的传统和习惯。

但同一件精美华贵的珠宝,分别戴在男人和女人身上,宝姐万万没想到,其中的寓意竟会差这么多啊。

女人戴不可侍寝

男人戴表示地位

戒指应该是现在最常见的首饰之一了,男女都可以戴~结婚时还要戴对戒。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但大家知道嘛,在以前,戒指只有女人才会佩戴!

就像明朝的《三馀赘笔》所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妇人指间,谓之戒指。

女性戴戒指,说明无法侍寝

从秦朝开始,戒指就在后宫里担任要职,不过那时它只被称为“指环”。

如果皇帝想要临幸某位妃子,而妃子不方便的话,就会带上指环.....一戴,皇帝就明白了~

这件事,在多本古籍里均有详细记载——

经期或有身孕的嫔妃左手佩戴金指环(寓意“经戒止”),暗示皇帝无法侍寝;而可以侍寝的妃子,则会在右手戴银指环:

后人也根据它的作用,将指环命名为戒指(意为“戒止”)。

刚开始的时候,戒指是属于宫廷女人的。只不过,后来戒指越来越漂亮、花样越来越多,就逐渐成为了一种寻常首饰,慢慢传到了民间。

△古代的戒指,设计已经很精巧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戒指又跟爱情扯上了关系。

《定情诗》中有云: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讲述的就是一对恋人以银戒指作为定情信物的故事。

再后来,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戒指又成为了婚姻的代名词。

《胡俗传》有载:始结婚姻,便下同心环。意思是结婚用戒指做聘礼,这项传统,也就一直流传至今了~

男人戴戒指,身份的标志

古代,男人很少戴戒指。只有清朝时期,流行过“扳指”。

扳指的雏形其实很早就出现了,但当时它还被称为“韘”(shè):

△韘材质多样,有皮革的,也有玉的

韘初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很普遍了。初期韘被用于古代狩猎活动中,在拉弓弦的过程中保护手指不受伤。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直到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才将扳指发展成为首饰。

不过因为战乱的平息,扳指逐渐成为了八旗子弟手里的文玩装饰,几乎人手一枚。后来逐渐成为了彰显男子权势、身份、财富和尊贵地位的标志:

△当时,扳指也称为“文扳指”,意指已脱离了征战等武事

要说“清朝扳指收藏”第一人,乾隆皇帝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乾隆皇帝画像,仔细看手上戴着扳指呢

他认为玉扳指“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光是为玉扳指写过的御诗,就不下50首!

△碧玉刻诗扳指,乾隆皇帝御用

大臣们也投其所好,每年都会敬献各种各样的扳指。

什么珐琅啊、白玉啊、青玉啊、碧玉啊等等,不过这些扳指根本入不了乾隆的眼,最后都成了赏人的物件。

乾隆自己的御用扳指,都必须是是私人定制的!

他不仅对膛口的大小、壁的厚薄、具体的形状都有明确要求,而且每一道工序,乾隆自己常常要亲自过问,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说是研究颇深了。

可惜呀,随着清王朝走向灭亡,我们也只能从拍卖场上、收藏家那里过过眼瘾咯。

女人为了美

男人有政治原因

古时候,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男女老少都是长发飘飘~不过,为了生活方便,大家会把长发盘起。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所以发簪就成了必需品,男以定冠,女以绾发。

在大家的印象里,发簪都是各种金银玉石制作的,大多雅致华丽:

△尤其是清代后妃的簪饰,那叫一个珠光宝气

△男子的发簪要简约很多

然而,有一种“簪饰”十分与众不同,那就是花朵。

簪花,也就是将花朵戴在发髻或冠帽上,来作为装饰。在古代,不仅女人爱簪花,男人也会戴哦!

△虽然长得凶神恶煞,但人家还戴着小花

女人簪花,纯属为了美

簪花的风潮,是从汉代兴起的,到了唐代,开始蔚然成风。

△《大明宫词》剧照

她们往往梳着高大的峨髻,上面簪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例如牡丹、海棠、芍药等等。

就连李白都曾惊艳于簪花宫女们的打扮,写出“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的诗句。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可惜鲜花虽美,却容易枯萎,饱含了伤感意味。

为了能长留住这份美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还制作出了绒花、绸花、珠花等等,供后宫嫔妃们佩戴。

而其中,宝姐对“绒花”最感兴趣!初时绒花只供宫廷佩戴,明清时期才渐渐传入了寻常百姓家。

民间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时候,女子都有佩戴绒花首饰的习惯,象征一生荣华富贵:

△在《红楼梦》里,十二金钗也分得了12支绒花

△探春和黛玉的大婚造型,头上也戴着绒花

男人戴花,是美也是身份

没想到吧,在古代,男人也是簪花的!

从汉代重阳节插茱萸,男子就开始戴花了,唐代逐渐兴盛,直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成了一种时尚。

尤其是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客,比如说潘安啊、陆机啊,对簪花更是情有独钟~

但男子簪花,不光是为了美,还多了几分政治因素。

比如皇帝会赐花给近臣以表奖赏;皇子出生,宫里的众人也会簪花表示庆祝。

另外,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还会在同榜进士里选2个最年轻英俊的少年当“探花使”,骑马采花。

可见“探花”一词,最初与登第名次无关。到了北宋晚期,才特指科举考试第三名。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后来,簪花成为了一种官场礼仪。

重大场合中,不仅皇帝自己头上簪花,各位大臣也要按品级在头上分别簪上不同的花朵。

有了皇帝、大臣的带领,民间的男士们也纷纷追赶潮流,不仅结婚的时候簪花,平时休闲娱乐的时候,也会带上小花花:

△武大郎、西门庆都戴过花,辣眼睛△水浒好汉可谓是“花团锦簇”

直到清朝,这种簪花的习俗才渐渐没落了。为啥呢?因为清朝男人都是阴阳头,簪不起来花了....

女人戴是装饰

男人戴象征身份

追根溯源,手串的前身是藏传佛教的佛珠。

我们都知道,佛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通常选用香木、硬壳树籽制作,贯穿成串。

△藏式佛珠

佛珠的种类大概分为2种,一为持珠,即在手中持念的佛珠。

18颗到54颗子珠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通常是拿在手里把玩:

△《雍正十二美人图》·女子把玩手串

一为佩珠,即戴在手腕的佛珠,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俗称手串,也是清代宫廷手串的原型。

女人的佛珠,当压襟用

这种手串,不止能佩戴在腕间,后来被清宫贵妇当作“压襟”来使用。

什么是“压襟”呢,简单来讲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

△《延禧宫略》剧照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压襟上的珠串,并没有严格规定,既有长的、也有短的。

除了珠串,其实压襟上也能挂其他东西,比如玉佩、怀表、鲜花、还有手绢...这里不一一概述。

男人的佛珠,身份象征

最后一种名为挂珠,即挂在颈上的佛珠。通常颗子珠,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也是清代朝珠诞生的前身:

朝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戴的,只有那些官至四五品之上的人才可以佩戴。

如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佩戴朝珠:

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

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比如,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珍珠(东珠),以示身份特殊。

不同场合也要佩戴不同的朝珠,比如皇帝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

女人戴是约束

男人戴是气度

如果说女子的佩饰,体现的是她们对于美的追求;那么男子的佩饰,则更是体现着他们的地位及品味。

女人戴玉佩,约束走路姿势

玉佩虽然美好,但到了女子身上,却成了警示自己走路要端庄的物件,因为有种东西叫做“禁步”: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禁步,是由各种形状不同的玉佩组成,最早被用于压住裙摆。

后来,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成为了禁锢女子的“绊脚石”。

贾谊《新书·容经》有载:“位执戒辅,鸣玉以行”。什么意思呢?

古代女子走路时,禁步上的玉会互相撞击发出声音,莲步轻移时,坠饰轻轻碰撞,叮当悦耳,更显优雅轻盈;而当行走稍快或跨步稍大时,坠饰叮当乱响,是以失宜。

所幸,现在早就改革开放了。现在“禁步”这种东西,当当风铃就可以了。

男人戴玉佩,显示君子气度

玉佩,作为最普遍的男子配饰之一,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

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

战国、秦汉时期,玉佩之风就已经兴起了。

本文由每天一堂珠宝课原创出品

当时的玉佩大多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

△龙螭纹斧式玉佩(左)·白玉镂雕龙佩

在古代,女人珠宝首饰虽美,但作为地位等级的象征,再奢华的珠宝玉钗,放在女人的身上,都是一副沉甸甸压抑女性觉醒的枷锁。

所幸现在大清早亡了,我们女人能够追求我们所喜欢的,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位之分,这可能是古代人想不到的幸福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huash.com/shfz/10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