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一:(·山西运城·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海位于东非大裂谷上,在距今约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海底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后来,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到了距今约万年时,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形成的红海也成为了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下图为红海所在的区域图。(1)红海的形成对该区域地貌和蒸发量影响较大,请指出红海两岸地形特征及红海形成后对该区域蒸发量的影响。
(2)距今约万年前,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形成封闭的浅海,但后面海水又慢慢地干涸,对此作出合理解析。
(3)距今约万年后,红海再一次形成,到现在红海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请分析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4)目前红海仍在继续分离,其扩张速率为每年1.0~1.5厘米,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两千多万年后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1)红海地处东非裂谷带上,两岸陡峭壁立;红海形成后,形成了一定的水域面积,蒸发量增大。
(2)封闭的浅海,水量较少: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水域的蒸发面积加大;熔岩上涌导致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加之该地纬度低,常年受副高、信风控制,气温高,蒸发大,所以后面海水又慢慢干涸。
(3)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高控制,蒸发旺,降水少,盐度高:四周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基本上没有大江大河注入;海域封闭,南部仅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外界的淡海水难以进入。
(4)阿拉伯半岛不断向亚洲压挤,两千万年后波斯湾可能变成湖泊甚至消失,阿拉伯半岛紧靠亚欧大陆,不再是半岛。
2.(·古丈县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约万年前,黑海、里海、咸海都作为古海洋副特提斯海的组成部分与地中海相连,随着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伊朗高原抬升,古海退缩,距中亚内陆更远,咸海分离;同时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山地隆起,中亚干旱格局形成。下图为咸海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1)描述咸海的形成过程。
(2)分析板块碰撞地形隆升加剧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
(3)说明干旱气候对咸海水文特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地质历史时期,咸海为(是)海洋的一部分;随着板块持续碰撞,(陆地抬升)古海退缩,水域面积缩小,分裂成几个海域(水域);板块进一步碰撞,高原山地隆起,古海消失,咸海(与里海、黑海等)分离,成为内陆湖泊。
(2)高原山地隆升,海拔升高,使古海退缩,中亚深居于内陆地区;降水减少,使得中亚地表径流减少,加剧干旱;西部高原山地有效拦截西风环流带来的水汽;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面积大,南亚季风无法深入,“雨影效应”增强。
(3)干旱气候下,咸海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冰雪融水多,水位高,冬季水位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泊无出水口,湖水盐度较高;中亚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湖水有结冰期,结冰期较长。
典型例题三:(·四川泸县五中高二开学考试)(加试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温泉形成示意图
材料三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藉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1)分析沿海的厦门、泉州等地降水比福建西北地区降水少的原因。
(2)创建“中国温泉之都”,福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材料推测福州温泉的形成过程。
(3)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
(4)推测向蒲铁路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是什么?分析其发生原因。
参考答案:
(1)福建降水受东南季风影响,内陆山区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福建沿海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雨影区,水汽少。
(2)福州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使地温较高;降水丰富,降水由裂隙或透水层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经热源加热及水位差压力,再度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3)地域文化相同(台商回乡投资多);距离近(有港口、运输成本低);政策鼓励;投资环境比较优越;产业基础比较好。
(4)滑坡(或崩塌)断层发育,地表结构不稳定;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多降暴雨;工程建设中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地形坡度(岩层结构)等。
典型例题四:(·福建三明·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准平原是地表经过长期剥蚀几乎被夷平,成为起伏微弱的“老年期”地形,这个准平原的地形面,也被称为夷平面。海于山位于川西高原理塘与稻城之间的古冰体遗迹,说山不是山是一个宽广的高原面,平均海拔米,其南北走向93千米,东西延绵47千米,面积达平方千米,大大小小的的花岗石漂砾(砾石)组成的石河、石海及大大小小浅平的湖泊多个,目光所及没有树木、河流,就连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在沟谷里,“蛮荒”得像是“勇气号”拍摄的火星表面。(1)简述海子山的形成过程。
(2)分析海子山湖泊众多的原因。
(3)海子山“蛮荒”得像火星表面,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在沟谷里,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海子山由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内力作用隆起地壳抬升,形成山地高原的准平原原始形态;外力作用花岗岩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四周沉积岩则被侵蚀为低地,使海子山成为一个凸起的花岗岩夷平面。
(2)海子山地域宽广,夷平面地形,地势平坦开阔;古冰体遗迹,冰川侵蚀作用强,多侵蚀注地;海拔高,冬季多积雪冰川,融化后汇入注地成为湖泊。
(3)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土壤发育差;且地势高,水量少,植被覆盖差,石头露类似火星表面;而沟谷位置,风化物沉积形成土壤;且冰雪融水汇集,水分丰富有利于野草的生长。
典型例题五:(·天津和平·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方地势整体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我国东部地区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大江东去。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周边地理事物分布。(1)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来古长江流域地势格局发生转变的原因。
(2)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
位于湖北省的江汉平原(古江汉盆地),有丰富的井盐资源。井盐是指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研究表明该地盐矿形成于中生代末期。
(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该盐矿的成因。
参考答案:
(1)受板块碰撞影响,青藏高原隆起,该区域西部地壳增厚,地势增高;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该区域东部高原、山地陷落,地势降低,形成总体西高东低的格局。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使甲地以西地区地壳持续抬升隆起,古川江南流受阻,最终改为向东北流;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河流水量增大;东部地区地壳陷落,高差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最终东流。(因果关系叙述基本正确即可,西升,东降,河流侵蚀加强)
(3)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答出3点即可)
典型例题六:(·黑龙江萨尔图·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其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板块,原位于南半球,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时期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南亚地区由海洋转换为陆地,北部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亚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等环境发生变化。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河流注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坡河流汇入雅鲁藏布江,南北坡的地势、河流不对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山峰。攀登珠峰一般选择5月份,此时气象条件较适宜。世界上很多高山峡谷区存在山谷风、冰川风。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下图为喜马拉雅山局部图。(1)目前图示区域分水岭北移,据材料判断图中分水岭北移的主要原因。
(2)早期在南亚地区由海洋转换为陆地形成过程中,当地夏季风变化明显,判断南亚夏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及其原因。
(3)攀登珠峰最佳月份是5月,从气象角度分析其有利条件。
(4)说明冰川风对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印度板块北移,山脉海拔抬升,图中山脉南侧河流多,落差大,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于北坡,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侧的河流溯源侵蚀使沟谷延长,不断向北侧移动。
(2)夏季风增强。该地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大,气压梯度增大,风力增强。
(3)5月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时间,风力小;5月进入暖季,降水少晴天多,此时气候条件相对适宜,白天气温和能见度较高,风速和降雪较缓和。6-9月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能见度低。
(4)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典型例题七:(·山东文登·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海坛岛(又叫平潭岛)面积.61Km2,地势低平,多花岗岩,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屿(图1所示)。当地著名景观“双帆石”(图2所示),就是坐落在海坛岛西北米海面上的花岗岩碑形石柱。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岛上传统民居“石头厝”(图3所示),低矮、窗小,多用花岗岩建成,石头房、石围墙……甚至连房顶压着瓦片的也是石头。年福建省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后,海坛岛城镇化进程加速,年海坛岛拥有城镇人口15.29万人,生产总值达.39亿元,逐渐成为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但大规模开发亦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干扰。(1)分析海坛岛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2)解释海坛岛“双帆石”的形成过程。
(3)说明当地传统民居“石头厝”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4)指出海坛岛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
(1)地处海陆过渡带,易受陆海各种动力作用,生态环境不稳定;岛上多岩石,土层薄,不利于植被生长(或岛上生物种类少);地势低,且多大风天气,易受台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岩浆活动形成花岗岩;花岗岩随着地壳抬升,出露海面;受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柱。
(3)海坛岛多岩石,可就地取材,建房原料丰富且成本低;花岗岩质地坚硬,建造房屋可抵御大风破坏和海水侵蚀;房屋低矮、窗小,利于抵挡台风等恶劣天气的侵害。(任答其中2点)
(4)占用大量土地,破坏海岛原有的生态景观;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任答其中2点)
典型例题八:(·浙江丽水·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夏威夷群岛分布示意图,图2为火奴鲁鲁和怀厄莱阿莱两地降水量图,图3为夏威夷火山岛链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夏威夷群岛由8个主要岛屿,个小岛,以及环绕在各岛附近的礁岩、尖塔组成。夏威夷火山岛链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
材料三:咖啡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是温度15℃~25℃,年降雨量1~mm,海拔为~m,肥沃的土壤;惧长时间日晒。科纳咖啡种植在冒纳罗亚火山西南侧的斜坡上,品质好,价格昂贵。
材料四:珊瑚礁是珊瑚虫分泌碳酸钙形成的坚硬骨架,在造礁过程中,寄生在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珊瑚礁具有“海底雨林”、“海上长城”的美誉。
(1)依据材料信息,简述夏威夷火山岛链形成的过程。
(2)简析与火奴鲁鲁相比怀厄莱阿莱的降水特点。
(3)试从地形地貌角度分析科纳咖啡品质较好的原因。
(4)简述保护珊瑚礁的生态意义。
参考答案:
(1)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岛屿;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移动,火山喷发停止;新移动到“热点”上的太平洋板块被融熔,岩浆再次喷出,形成新的岛屿,岛屿之间构成群岛链。
(2)年降水量多,季节变化小;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3)海拔高,气温适宜,生长周期长,利于糖分积累。斜坡排水性好;山地植被茂盛,潮湿多雾,避免强烈日晒;位于火山斜坡,火山灰堆积,土壤疏松肥沃(任答4点)
(4)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缓解海浪对海岸冲击,保护海岸线;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
典型例题九:(·沙坪坝·重庆一中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下图),海拔米,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的海峡中,距两侧岛屿近,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曾经多次喷发,其中年的大喷发产生大量岩浆溢流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引发当地巨大伤亡,同时火山所在岛屿植被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荡然无存。但在几年以后却迅速恢复生机。(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喀拉喀托火山的形成过程。
(2)指出火山喷发对该岛植被的具体不利影响。
(3)根据该火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当地植被遭受到破坏后能迅速恢复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岩浆上涌,遇海水冷却,形成火山。
(2)岩浆引发火灾烧毁树木,火山灰阻挡阳光,导致地面气温下降,光照减少,影响植物生长;火山灰掩埋灌木等低矮植被;改变地形与土壤等植被生长环境条件。
(3)喀拉喀托火山靠近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等热带雨林地区,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地处赤道附近,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
温馨提示
1.《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目录
2.《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目录
3.《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4.《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5.《中国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6.《世界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