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长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漫长的岁月中,当地球绕太阳旋转时,产生了:季节更替、潮起潮落;这些变化对生物的硬体、骨骼等的生长,产生了周期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一般都会体现在生物的硬体部分。科学家认为,生物以生长节律特征,来表现这种周期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物保存下来的化石,就是最好的远古日历,也称为古生物钟。
古生物学家在对各地质时代的化石,特别是珊瑚、双壳类、头足类、浮足类和叠层式的生长节律的研究后,惊异的发现,这些化石可以为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的研究提供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很多生物的骨骼:都表现出明显的年、月、日等周期。造礁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体内的虫黄藻分泌钙质。钙质增多,骨骼便会不断往上堆积。
英国的古生物学家艾琳通过观察,她发现:造礁珊瑚的堆积速度,呈现出:白天快、晚上慢的特点。并且,每过一天,珊瑚就会形成一条细细的生长纹。
并且,艾琳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速度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珊瑚的钙质堆积,会随着季节交替,出现周期性疏、密排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化石上表现为——生长环(和树木的年轮类似)。每一个生长环,代表一年;珊瑚化石的生长纹、生长环,可以说记录了历史岁月的变化。
美国古生物学家威尔斯研究表明:3.8亿年前,奥陶纪——泥盆纪时代的一种珊瑚上,生长环包含有条生长纹。这表明,在泥盆纪,一年的时间应该是天。与此同时,他还列举了古生代的珊瑚的生长数据。
4.5亿年前,生长环条;3.3亿年前,生长环条;3亿年前,生长环条。这些列举的数据表明:地质时代越新,生长环越少,每年的日期越少。这样,从侧面证实地质历史中,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的规律。
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
1、寒武纪时代,每天的时长为20.7小时;
2、泥盆纪时代,每天的时长为21.5小时;
3、石炭纪时代,每天的时长为21.9小时;
4、三叠纪时代,每天的时长为22.5小时;
5、白垩纪时代,每天的时长为23.5小时;
直到第四纪,也就是现在,我们每天的时长接近于标准的24小时。
科学家从数据上分析,发现:泥盆纪和石炭纪一年的天数,比现在多很多。与之同时,根据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变慢速度,是不均匀的。
石炭纪到白垩纪,变慢速度很小,而白垩纪末期,速度明显增强。这些研究结果,与天文学家的推算结论,可谓不谋而合!这便进一步说明,化石可以说是远古的日历,记录着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当然,许多海洋生物在生理上与月球运转或潮汐周期也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最后,大家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